北京新出台的《中小學生日常行為規範解讀》,首次納入許多廣受矚目的條文,包括中小學生要抵制「傻x」的「京罵」、不得歧視和侮辱外地人、觀賞音樂會時不要吃零食等。其中,「不要歧視外地人」的規範,引起的非議仍未平息,有人譏為「大人生病、孩子打針」,也有人呼籲各地教育部門反制,把「不得歧視北京人」寫入中小學課本。
無戶籍視作外地人
北京將「不得歧視外地人」納入中小學生的「日常行為規範」,說明問題已嚴重到當局不能不正視的地步,其中的條文包括不要帶着「有色眼鏡」看待外地人、不要嘲笑他們的發音和打扮、不要開一些惡作劇式的玩笑等。
其實,這裏所說的北京人與外地人,基本上與他們的籍貫無關,主要的區別是有沒有北京戶口。首都的戶口管制一向嚴格,許多受聘北京外資企業的高層管理、技術人才,並不能取得北京戶口,由此造成一大尷尬、一大傷害。
尷尬的是,他們納稅遠高於北京的平均水平,他們花錢購買住宅,卻只能取得「北京暫住證」,而不是北京戶籍,結果形成「北京人只准許我在自家的房子裏暫住」。
子女不能參加高考
最大的傷害是子女的教育。沒有北京戶口,中學生每年的借讀費一般是一萬元左右,高出北京二百七十萬民工中的大多數人的年收入,就算白領們願為子女多花錢,孩子們在學校裏還是會受歧視,高中畢業後更不能在北京參加高考,以免搶了北京子女入讀大學的機會。
近期有北京一些官員、政協委員要求提高取得北京戶籍的門檻,已引發隆隆炮聲,北京市教委此時要求中小學生不得歧視外地人,其措詞實在難以恭維,本身已有區別對待的意味,以致再犯眾怒,「不得歧視北京人」的呼籲,就是最佳的諷刺。
陳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