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際視野:調節利率如履薄冰

國際視野:調節利率如履薄冰

美國9月份消費物價指數(CPI)錄得上升1.2%,是自1980年3月以來最大升幅,理由是汽油和天然氣價格其間分別急升17.9%和12.1%影響所致,因此之故,將按年CPI推上接近5%,遠高於去年同期的3.6%之餘,更創下1991年5月以來最高水平。

慎防引起併發症

然而核心CPI(撇除價格波動的食品及能源)卻僅錄得上升0.1%,低於市場預期的0.2%,按年計亦只上升2%而已,比去年頭9個月的2.3%還低,意味企業仍未敢將燃料成本轉嫁消費者,是因早已作好準備,或是競爭過於激烈而不欲輕舉妄動?
這個怪現象之出現,引證了筆者於8月18日「頭㷫身凍該怎下藥」欄內指,目前headlineinflationrate與core(核心)inflationrate之距離愈扯愈闊之說,汝道作為調節貨幣政策之決策者該怎樣下決定,才不致誘發「併發症」?
無疑9月CPI之大升,是被兩大「惡婆」(颶風)吹起者,未來數月仍會否如此惡劣,相信大家心中有數。雖說冬季將至,取暖用油價格可能大幅攀升,但這不過是揣測而已,就算幻想成真,必定間接影響個人及家庭可支配收入減少。消費力轉弱,零售市道必受打擊,消費信心又下降,樓價又搖搖欲墜,那麼聯儲局諸公又怎樣衡量目前慘況?
近日不少分析家紛紛搶住高抒己見,異口同聲說通脹開始肆虐,央行加息將「絕不手軟」。對於這一點,是本欄長期忠實讀者在14個月前已似曾相識了吧,為何這班「專家」現在才喊至聲嘶力竭?是後知後覺,抑或是有心人之護航者(力壓股市)?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