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的傳統政治文化,對一個領袖的要求有所謂「三立」。《左傳》說:「太上有立德,其次有立功,其次有立言,雖久不廢,此之謂不朽。」
因此,只要政治權力私有制沒有改變,只要最高權力的轉移不是通過公眾投票授權,而是由「一代」的領導人選「下一代」的接班人,這種首先不講權利義務而講「三立」的傳統就會繼續下去。「立德」意味着領導人的道德要高超,「立功」意味着好大喜功不在話下。但最重要的還是「立言」,也就是總要有那麼一兩句口號,是一代領導人所獨創,他的「不朽」功業才建得起來。
中共五中全會的公報,除了一大堆套話之外,就是「高舉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偉大旗幟」,還要加上第四代領導核心提出來的「科學發展觀」。也就是說,除了老祖宗馬列之外,第一代領導核心的「言」有了,即毛澤東思想;第二代的「言」也有了,即鄧小平理論;第三代的「言」是「三個代表」;現在第四代又搞了一個「科學發展觀」。若是中共政權千秋萬代地傳承下去,再過一百幾十年,那麼要「高舉」的東西,從老祖宗數起,一直數下去,不是冗長不堪乎?
雖說從老祖宗數起,看來像是一脈相承,也喻示着權力傳承其來有自。然而若清楚闡述一下各代的「立言」,卻不僅不盡相同,而且含意相反,不是「與時並進」,而是「與時並改」。馬克思的全世界無產者一起「解放」的觀念,與列寧的無產階級革命可先在一國實現的觀念,已不相同;毛澤東的平均主義「公社化」意識,與鄧小平的「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思路,當然大異其趣;「三個代表」的思想與共產黨是工人階級先鋒隊的思想,更是南轅北轍。
講到第四代領導提出的「科學發展觀」,更不知是甚麼東西。中共歷來都是「科學」不離口。總之,「科學」就是好的,「非科學」就是不好的。馬克思所提倡的社會主義,是「科學的社會主義」,自是好東西,但這好東西經過一百年的實踐,不是早已破產了嗎?
社會發展,人文科學,從來與自然科學不同,並沒有一個可以代入的數學方程式可供計算。「一部份人先富起來」的鄧小平理論若是科學,現在要縮小貧富差距,要達到均富和諧,是不是科學呢?
鄧小平的「摸着石頭過河」,就說明人類的社會發展,是不斷總結經驗進行探索的過程,從沒有一個「科學發展」方程式。
甚麼是「科學發展觀」,真是霧煞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