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港人於上月外遊時右腳疑遭蚊蟲叮咬,傷口灼熱疼痛,並腫至不能步行,情況與財政司司長唐英年於上月在南韓時右腳疑被蟲咬的遭遇類似。女事主更因此兩度到當地急症室求醫,「真係好驚,驚隻腳要切,返唔到嚟香港!」皮膚專科醫生黎湛暉指出,若遭蟲咬後傷口灼熱或有蔓延迹象,即可能是細菌感染,應盡早求醫,否則嚴重可造成中血毒致死。 記者:白琳
唐英年在上月到南韓出席國際會議期間,疑被蚊蟲叮咬,最初不加理會,「以為好快冇事。」豈料右腳紅腫情況加劇,舉步維艱,更因而取消到新疆公幹。他於本月初出席公開場合時,仍要穿着拖鞋,但稱病情已無大礙。
需服用抗生素
二十多歲的張小姐表示,上月底到西班牙旅遊,逛百貨公司時突然腳部感到痕癢,赫然發現右腳有被蚊蟲叮咬的痕迹,痕癢難當,紅腫灼熱。三日後終因抵受不住痛楚,經友人攙扶下到急症室求醫。怎料塗了醫生處方的抗生素藥膏後情況仍沒好轉,翌日紅腫的傷口更變成紫青色,遂再到急症室,並留院兩天,服用抗生素後,腳部終在兩天內消腫,現已痊癒。
香港大學微生物學系助理教授黃世賢指出,遭蚊、昆蟲、跳蝨叮咬均可能導致出現上述情況,若證實有細菌感染,一般需服盤尼西林類別的抗生素;若受鏈球菌感染,或會導致皮下軟組織發炎的併發症,在香港頗為常見。
黎湛暉解釋,屬鼻敏感、哮喘及濕疹病人的「敏感體質」人士,被蟲咬後容易出現過敏反應,即傷口會紅腫及出現水泡;若加上疼痛及灼熱,甚至有蔓延迹象,即為細菌感染,張小姐與唐英年的情況均屬此類,一般為鏈球菌或金黃葡萄球菌感染傷口所致。
黎湛暉又稱,若遭蜜蜂或毒蜘蛛咬傷,分別會導致喉嚨腫脹或心肌僵硬,兩者都有可能致命;若是一般蚊叮蟲咬,則不會有生命危險,要是傷勢輕微,可塗上白花油及雪花膏,但出現敏感反應者就要服用類固醇;細菌感染則要盡早服用抗生素控制病情,否則細菌會經淋巴擴散,蔓延全身,初時先會在對稱位置出現,如若右腳受感染出現紅腫,隨後左腳也會有同樣情況,延誤治理,可造成中血毒致死。
忌用手抓傷口
他建議如要避免蚊叮蟲咬,外遊時宜穿長袖衫褲。敏感體質的人士則要帶備防敏感藥膏,遭咬傷後即時塗抹,並避免用手抓傷口,否則痊癒後或會留下疤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