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縱橫:施政報告有斟酌之處

投資縱橫:施政報告有斟酌之處

特區行政長官曾蔭權上周三發表上任以來的首份施政報告,話匣打開,曾表示特區政府要回應市民最迫的訴求,就是提升管治能力、落實「一國兩制」、創建和諧社會、推動經濟發展,以造福全體市民。
聽罷施政報告的內容,相信市民普遍都有一種失望的感覺,報告涉及的範疇雖多,但多缺乏實質及具體的建議,又少了「派糖」的環節,市民自然有負面的想法。
若考慮到主客觀環境的限制,施政報告其實並非一無是處。作為一個尚餘兩年任期的特首,要在社會進行大刀闊斧的改革非常困難,就算大膽提出,亦不容易闖過立法會一關,則所謂「提升管治能力」便容易落實,改革建議若動輒在立法會被否決,政府的威信蕩然無存,還談甚麼管治能力?這個說法與「面子」無關,純粹是一個欲強勢領導的政府應該考慮的課題。
施政報告須談大方向,但普羅市民關注的是切身的利益,當中必然出現空隙,特首在談大方向時,若有太細緻的內容,便形同一個行政指令,則局長在執行時便難有發揮空間,對處於問責制下的局長亦不公平。
因此,從環境的局限性看施政報告的內容,其取態及只作方向性建議,是完全恰當的。
然而,仔細端詳施政報告的內容,亦並非不能找出需要斟酌的地方。

政策局權責欠交代

特首將授權政務司及財政司司長在政策統籌和協調上擔當重要角色,確保各項政策密切配合,有效運用公共資源,可避免政出多門所生的弊端,這個做法背後的理念非常之好,值得支持,但「權責問題」是成敗關鍵,施政報告未作清楚交代,令人對政策的成效抱懷疑。須知不同的政策局之間亦存在很多利益衡突,協調的意義包涵了「作出犧牲」,犧牲本身的利益以成全大局,相關的政策局的表現便可能被拖低,負責制下的局長願意嗎?若演變成陽奉陰違、暗地格鬥的亂局,應由誰負責呢?
環保、教育、家庭暴力以至食物安全等社會民生問題,施政報告都有着墨,方向性的意見是有的,但缺乏解決當前問題的新意念,教育這個社會重大投資,現時問題多多,施政報告便沒有嘗試提供解決的方向。
政改在施政報告內所佔的篇幅甚少,亦無新意,這是意料之中,但這課題頗敏感,政府仍得謹慎處理。
曾蔭權表示,明年會推出醫療融資改革諮詢,不要小看這課題,它可能會掀起社會極大迴響,提出的建議及諮詢的時間都宜慎重。
冠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