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首在施政報告裏吟詩:「一水護田將綠繞,兩山排闥送青來」,兩個政黨都不約而同地引句和應:「問渠那得清如許?為有源頭活水來」,自以為機智,其實平庸。
因為朱熹理學大師的這一句,被引得太多太濫,本來很有意境,但當一個社會不求深度,只問Sound-bite,一句詩也很易淪為一塊千口交傳萬齒嘴嚼的香口膠,吐出來,黏在牆上,不知是破壞公眾衞生的一件穢物,還是一團行為藝術的展品,總之已經沒了那層香口的薄荷。
例如竹子,本來是清幽的雅品,但當許多年前,恒生銀行聘用了粵語長片小生張活游,假扮一個富翁,在一段電影廣告中吟詩:「寧可食無肉,不可居無竹。無肉令人老,無竹令人俗,滴水可成河,人生應儲蓄」之後,看見了竹林,就令人想起「豬仔錢箱」裏的許多一元幾角的硬幣,以後看見了綠色的竹葉子,也令人想起「你精我都精,飲杯竹葉青」的那個「愛祖國用國貨」的電視廣告裏的幾位穿「夏老威」的中國籍中年男子,舉杯飲勝咧嘴而笑時露出的幾顆金牙的光輝。
就像「羅曼蒂克」這個字,簡稱浪漫,英文Romantic。然而Romantic也不是原文,最早源於一個字,叫做Roman。為甚麼呢?因為自十五世紀之後,歐洲通用的語言,漸漸從古典拉丁文過渡為一種叫「羅馬語」(Roman)的口頭方言,語系從此分支,成為今天的法文、西班牙文、意大利文,這幾種語言,統稱「浪漫語系」(Romancelanguages)。
漸漸又花開兩朵。Roman在法文裏是小說和故事的意思,渡海到了英國,變成Romance,專指男女關係。「羅曼蒂克」,指一對男女沉浸在情慾裏的迷醉和欣喜。情慾卻又是虛幻的,帶幾分盲目和愚昧,因此浪漫的感覺有點像吸毒,而愛情不就是一種甜甜的海洛英嗎?
到了十九世紀,「浪漫」演變為英國詩歌的流派,像拜倫和雪萊,追求個性的解放。相對於格律嚴正的「古典」,浪漫變成了散漫的抒情,今天,英語會話裏不能再輕言Romantic了,因為會令人有點糊塗,不知閣下指的是西班牙語、情慾的感覺,還是詩歌。
還是,到了香港,指一家時鐘酒店,又或者歌星羅文的英文名,到底是Roman還是Loman?或許兩樣都不是,叫「籮聞」,原來是香港油尖旺區的語言變種。問渠那得清如許?Romantic,不錯,本來是清澈的源頭,但流到政棍的嘴巴中,變成一灘混濁的口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