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擠壓式」隨想

李怡專欄:「擠壓式」隨想

前年中共第一次發射載人太空船,在中共三中全會閉幕次日;今年發射「神六」,也選在五中全會次日。應不是巧合。
董建華去酒泉參觀「神六」升空,避開了曾蔭權發表施政報告及其後對董的含沙射影的抨擊,大概也不是巧合。是否中央事先看了施政報告,為免董面對回應報告的尷尬,故請他去酒泉呢?
…………………………
有人批評曾特首的第一份施政報告無新意、無宏圖、無願景。
願景、宏圖、理想,中國過去五十多年,是要多少有多少,但這些「大志」卻讓老百姓吃足苦頭。董時代提出的宏圖、大計、願景也夠多了,香港市民也因這些大計而吃足苦頭(其中市民記憶最深的是「八萬五」大計)。因此,市民對沒有宏圖大計的曾的第一份施政報告,評分竟創八年來新高。
…………………………
曾蔭權出席立法會答問大會,自由黨議員多番被曾蔭權揶揄。答問大會結束,各政黨中惟有自由黨主席田北俊沒有向傳媒作評論。
自由黨這些善變的、識時務的聰明人,大概也同一批識時務的政商人士,和識時務的大狀們一樣,被中央看透了。黃仁龍傳將被任命為律政司司長,是信號之一;自由黨被揶揄是信號之二;包括民主派張炳良在內任命八位無親中色彩的行政會議新成員,是信號之三。
中央似乎已悟出:善變的政商名人實不可信賴。倒是傳統親中的政團,甚至民主派政團,他們的立場、觀點分明,反而容易掌握。
若真有此領悟,也算是好事。

…………………………
劉慧卿質疑曾蔭權及港府官員頻頻回內地,但不向市民交代,擔心曾回內地是接聖旨。曾聽後臉色一沉,說「我未聽你講過,我們同外國領事館交往有問題,而我們同中央交往你就覺得有問題。我覺得老是這樣,心態要改一下。」
將港府官員同外國領事交往,同官員與中央交往混為一談,這種心態倒真要「改一下」。外國領事對香港事務,何來中央的權力?
…………………………
各政黨對曾蔭權在立法會答問大會上的表現都有好評,其中民主黨張文光說曾「是歷來出席立法會,最多擠壓式笑容的一次。」
「擠壓式笑容」,實是精采之極的形容。曾蔭權平時的笑容就已是「擠壓式」,不過前天在立法會就是這種「擠壓式笑容」最多的一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