跟前任特首董建華先生相比,現任特首曾蔭權先生委任的新行政會議成員的確比較多元化、的確有比較多樣化的意見,例如有來自中資大企業的范鴻齡先生、有曾被稱為立法會「Bill王」的馬會主席夏佳理先生、有資深銀行家李國寶先生、有因SARS疫症而辭職的前醫管局主席梁智鴻醫生。當然,最矚目的還是被視為民主派在行會「零的突破」的前民主黨副主席張炳良先生。
我們認為,曾先生願意委任來自不同背景包括個別民主派背景的人士進入行政會議成為他的決策顧問無疑是一件好事,因為這至少可以讓他及特區政府的主要官員在醞釀政策、制訂政策以至政策最後拍板時能聽到較多的不同意見、能接受不同意見的衝擊。但是,挑選更多不同社會人士包括民主派人士加入行政會議並不能從根本上改善政府的公信力及認受性、並不能真正打破現時的政治僵局、並不能真正理順行政立法關係。
首先,這些新委任的行會成員雖然擁有不少社會及公共服務經驗、雖然都在不同專業有優秀表現,但他們是否善於跟市民溝通、是否能有效掌握民意民情卻是有疑問的。前任特首董建華先生領導下的政府其實從來不缺乏專家的意見、從來不缺乏工商專業界精英的輔助,可這些專家或工商專業界精英卻無法把握民意的走向、卻始終弄不懂市民想的是甚麼,卻無法協助董先生的施政貼近市民的需求。現在,曾先生不過把更多工商專業界精英納入建制,像這樣有限的轉變怎麼能扭轉政府過往的積弊、怎麼能避免重蹈董先生的覆轍呢?
此外,新的行政會議成員只是由小圈子選舉產生的特首所委任的,公眾根本不會把他們視為市民的代表或民意代表,再加上行會實行嚴格的保密制及集體負責制,公眾根本不知道各行會成員發表了甚麼不同意見、根本不知道他們真實的立場如何。這樣下來,新的行會成員要爭取市民的信任已是非常不容易,政府要倚靠他們提升政府決策的公信力及認受性更只能是空想。
至於委任前民主黨副主席張炳良先生進入行會雖然有一點象徵意義,但實質的作用卻很有限,因為在重大的政治議題如政制改革或中央特區關係上,張先生即使能堅持原來的見解,他的意見也只是極少數,根本動不了政府的方向或決策;弄的不好張先生還要替人大釋法、二十三條立法保駕護航,最終令張先生變成另一個保皇黨,失掉市民的信任。
其實,最能讓政府施政緊貼民意、最能確保政府政策切合市民需要的是發展全面的民主政制,讓市民透過選票清楚表達他們的意見、清楚表明他們的政策選擇。只可惜中央政府及特區政府都不肯接受這個事實,反而想用其他方法例如委任更多精英進入建制解決問題。但正如我們一再指出,只要畸形的政治體制不改,再有能力、再有經驗、改革理念再強的人也將會淪為政治花瓶、淪為畸形政制的裝飾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