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這個「日出之國」的經濟,曾經多次出現曙光微露的假象,但最終復甦卻是無疾而終,令那些對日本經濟有所憧憬的投資者,一次又一次地大失所望。不過在最近數月卻有迹象顯示,近期日本在經濟和金融方面的復甦範圍,遠較前廣泛,亦較前穩固,與之前的復甦假象明顯有分別。
由截至9月30日止的過去1年,以美元計,摩根士丹利日本指數累積上升了27%,超過富時所有股份整體回報指數22.1%的增長,更使標準普爾500指數的12.3%回報相形失色。
自1989年日本股市大跌以來,現時的復甦看來建於適當的基礎之上。國際投資者除了繼續吸納諸如佳能(Canon)般在海外擁有雄厚業務兼全球知名的企業巨擘外,亦大舉吸納日本國內股份,這舉動是前所未有的。
愈來愈多投資者認同,日本國內公司採取的重大改革措施,終於初見成效,因而刺激投資意欲。現在當地公司資金充裕,不少中小型公司的市值更低於現金結餘,這將有助展開增加派息和股份回購計劃。
部份公司已經開展有關計劃。日本第三大消費者融資公司武富士(Takefuji)近期表示,會將上半年派息由50日圓提高至115日圓,而全年派息則會由100日圓增至230日圓。
近期由英美等地傳入的股東活動主義,應會使更多日本公司效仿。TaiyoFund已於9月份增持3家日本公司(即醫療裝備製造商Nagaileben、防蟲劑生產商STChemical及診斷藥物公司Miraca)的股權,並承諾提高股東價值。TaiyoFund部份是由美國公營退休基金Calpers持有。
通縮循環須打破
從90年代初的「黑暗日子」開始,日本經濟即使偶有增長,都是由出口帶動的小型升市所促成,而內部經濟卻同時陷於勞動力、負債和產能過剩的通縮周期。這個通縮循環不打破,日本經濟復甦難以持久。
豐田(Toyota)或本田(Honda)等大公司,曾因獲海外消費者支持而錄得強勁增長。不過,一旦日本出口整體增長停滯不前,股市就會重陷下降軌道。雖然如此,最近數月已有迹象顯示,日本內部經濟正在復甦中。曾於2001年下半年縮減14%的工業產出陷入小低潮,但第2季「短觀」領先指標卻暗示跌勢已屆尾聲。
第2季國內生產總值大幅向上修訂至增長0.8%而非原先公布的0.2%,具影響力的《經濟觀察家》(EconomyWatchers)調查結果亦保持樂觀,再加上薪酬上升、就業情況改善和產量差距收窄等其他指標,這些數據,在在是企業大型重組計劃已經奏效的初步實質迹象。
不良貸款已大減
現時企業界的現金流量及邊際利潤水平都創下歷史新高,曾於2002年錄得負數的平均股本回報率,現已回升至接近9%。與此同時,金融機構帳目中的不良貸款額,亦已由足以威脅到整個金融體系的水平,縮減至現時比較能夠接受的平均比率3.4%。
曾於過去數年致力償債的公司,現在都準備再度舉債。官方數據顯示,8月份經註銷調整的銀行貸款,首度錄得自1998年以來的按年增長。這種情況也許不足為奇,例如東京房地產市場的收益率介乎5至6厘,但在日本卻可以以1.5釐的利息借入長期資金。在這個差距消失或回復正常之前,銀行貸款應會繼續增加。
日本經濟經歷了很多變化,和幾年前東京股市見頂時,幾乎不可同日而語。結構及業務重組已締造實質成果,現在企業和金融機構的基礎都更加穩固,但這次的復甦仍處於初步階段,至少在未來一年,仍有賴於外圍良性環境能否維持。倘若並無外來震盪(特別是對日本企業財政狀況至為重要的中美經濟)出現,日本經濟的確有機會否極泰來,一飛沖天。
MichelleSaunders 基金經理
恆昇日本振興基金
本文乃作者的觀點及意見,未必反映恆昇的內部見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