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喜劇一代宗師」品特,成為新鮮出爐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文學界普遍表示歡迎,但也有學者認為,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今次的選擇「太保守」,為的是避免重演去年的得獎爭議。
善用「沉默」元素解心結
香港大學比較文學系教授譚伯寧(JeremyTambling)坦言對品特得獎感到「失望」,他承認品特在六、七十年代,的確對英國話劇界起了很大衝擊,但此後的作品就「十年如一日,沒有新意」。
他說:「品特寫的戲劇是有趣,但不是十分有趣,諾貝爾對他的評論是誇張了。」他認為品特得獎是因為諾貝爾評審委員會,不希望再次引發爭議,而作出「保守的選擇」。
浸會大學英國語文及文學系副教授楊中(ChristieStuart)則認為,品特獲獎「實至名歸」,他高度讚揚平特在劇作中善用「沉默」的元素,「從個人層面內斂地表達內心的無奈,打開人們心結」,更運用人與人的關係,揭示人類心靈對自己身份的矛盾,手法跟當時流行的美國戲劇大相逕庭。他說:「品特廣受尊敬,無人會質疑他得獎。」這似乎亦說中了譚伯寧的「太保守」觀點。
過去數年都看好品特得獎的中文大學英文系教授譚國根說:「很開心他終於得獎了!他應該更早就得獎,現在拿已經遲了。」他表示,品特創立了「品特式」的喜劇模式,成功反映當時大英帝國沒落後,英國社會出現的種種問題,連言語也解決不到的文化混亂、恐懼無助,引起觀眾共鳴。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