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一名四十一歲的台灣男子長期受皮膚過敏之苦,服藥也未見改善,經中山醫學大學附設醫院過敏免疫風濕科醫生魏正宗詳細檢查後才發現,原來該男子對米飯過敏,每每在吃飲後不久,就出現皮膚過敏症狀,在以其他主食取代及服用減敏感藥後才改善過敏症狀。
包括哈密瓜大豆
中央社報道指出,該男子罹患異位性皮膚炎,主因是過敏體質經常莫名其妙地發作,經過詳細過敏原檢測後證實對米、麥、花生、哈密瓜、芒果、大豆等過敏。
魏正宗表示,經過食物避免及環境調整,配合減敏米精治療後,過敏指數ECP由二十點九降到四點三八,免疫球蛋白IgE由406IU/ml降至174IU/ml,嗜酸性白血球也下降,過敏體質已漸改善。
他又稱,米飯中所含穀蛋白質可能造成某些人體質過敏,但對米飯過敏的病例仍屬罕見,台灣沒有相關統計,但日本地區的過敏病患中有一成對米飯過敏。
診斷找尋過敏原
他強調,大部份過敏病人都不知道自己的過敏原為何,這就如同作戰不知道敵人在哪裏,當然也就無法戰勝過敏。
中山醫大以先進的過敏原診斷技術,除了傳統的CAP系統,尚有Immulite、Basotset等新方法,可以診斷大部份常見的過敏原。
他認為,食物過敏的症狀通常較不明顯,常常需要靠檢驗才能查明,而治療過敏的主要方法是避免過敏原,藥物治療及減敏療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