促設童裝盆 防細菌傳播<br>73%兒童指公廁洗手盆太高

促設童裝盆 防細菌傳播
73%兒童指公廁洗手盆太高

【本報訊】「洗手、洗手、洗手」前任行政長官夫人董趙洪娉在前年沙士期間穿上全副保護裝備,呼籲公眾要勤洗手確保衞生,但有調查發現,本港七成三兒童認為公共廁所洗手盆設計過高,不便在如廁後洗手。昨日是「國際洗手日」,有傳染病專科醫生表示,如廁後不洗手容易沾染細菌病毒,增加肚瀉及嘔吐風險。 記者:馮永堅

世界衞生組織定了每年的十月十三日為國際洗手日,提醒公眾以洗手作為防禦傳染病傳播最簡單有效的武器。但一項調查顯示,本港公廁設計問題甚多,除專為兒童而設的尿兜及坐廁不足外,就連洗手盆設計也沒考慮到兒童需要,洗手盆高度往往高過兒童身高,令他們如廁後不能輕易潔淨雙手。

不夠力按水喉掣

負責調查的觀塘區議員余秀珍在今年六至七月期間,以問卷訪問了區內約五百名六歲以下兒童,有七成三兒童認為洗手盆設計過高,不適合他們使用;另七成九人指不夠力按水喉掣,故如廁後不能即時洗手。
余秀珍昨表示,調查反映公廁兒童洗手設施嚴重不足,令他們很難培養洗手習慣。她指出,公廁洗手盆高度一般都超過一米,較五、六歲的兒童還要高。她建議政府在公廁加裝低於一米高的「童裝」洗手盆,及自動水喉掣,方便兒童洗手。

細菌致大便出血

身兼傳染病專科醫生及香港廁所協會副會長的勞永樂表示,若如廁後不洗手,雙手很容易沾染大腸桿菌及痢疾桿菌等細菌,若細菌入了口,會造成肚瀉及嘔吐,嚴重的更會大便出血。他建議家長可帶備含酒精的消毒紙巾,為孩子如廁後抹淨雙手。
此外,衞生福利及食物局局長周一嶽昨透過視像會議,在一項由世衞主辦的「全球患者安全挑戰之清潔衞生更安全」活動開幕禮簽署承諾書,以示香港會致力向醫護界及市民大眾推廣洗手的好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