蔡子強
一個新的政治領導上場,要短時間內建立威望,究竟有甚麼「良方妙計」?
如果你的「上手」是個不受歡迎人物,那麼答案就簡單得多,只要作針對性部署,建立截然不同的領導風格,令公眾耳目一新,便成功了一半。
這不是叫你劃清界線,又或甚至badmouth(唱衰)「上手」,這是既小家又不要得的做法,尤其是在中國人社會,更難令人接受。要搞針對,也可以做得較微妙和含蓄。
就像胡、溫新政一樣,當江澤民引退前,他的最大icon(印記)是「三個代表理論」,及「資本家入黨」,胡、溫甫上場,便提出截然不同的「新三民主義」,強調「權為民所用,利為民所謀,情為民所繫」,以及「以民為本」的施政理念,緊緊靠攏(起碼在媒體及形象上)弱勢社群如愛滋病患者、礦工、農民等,透過扭正江澤民年代施政的遺漏和缺失,短時間內便建立了鮮明的領導風格。這就是胡、溫聰明的地方。
不留下空頭支票
說了這麼長的一段引子,說回施政報告主題。「建華八年」的一大印記,就是一份份浮誇和最終不了了之的施政報告,徒為人詬病和訕笑。曾蔭權的首份施政報告完全懂得針對這一點,報告內再沒有令人炫目的鴻圖大計。
據說前陣子,當曾蔭權四處向政黨徵詢對施政報告意見時,開門見山便說:「有甚麼遠景藍圖遲些再說,今天集中講講有些甚麼我可以在二十個月做得好的。」
於是你可以說這份施政報告缺乏驚喜,但曾蔭權聰明的地方,是他自己提出的,都有把握能在任內落實,不會在一年後爭取連任時,留下空頭支票給對手抨擊。一個只有二十個月壽命的過渡政府,過份勇猛進取只會落得功敗垂成。更何況經過「大而有為」卻是「眼高手低」的「建華八年」之折騰,市民都希望休養生息,尤其是經濟正在反彈和復甦,大家都不希望政府又插手,又搞大動作,把局面再次弄糟。
或許電視和報紙記者在作施政報告街頭直擊訪問時,為了「應酬」這些媒體,市民會講講醫療、勞工、就業等,但我相信自己的政治觸覺和判斷,「這一刻」多數市民,尤其是中產階級,都希望曾蔭權「無為而治」。而且現時經濟不是處於低谷,多數市民都不希望政府「出招」,以防經濟進一步下滑。
曾蔭權這份「無為而治」的施政報告另一高明之處,便是把所有具爭議性的議題都擱在一旁,例如西九和政改等。當然,相信他不會天真到認為這些議題最終可以輕輕過關,但在現階段來說,拖得一星期也好,以免立即換來炮聲隆隆,令當前的和諧氣氛大受破壞,令施政報告的民調得分大打折扣。畢竟中央現時一定正聚精會神,密切注視這個「新貴」的政治表現和分數。施政報告一定會是其中一份重要功課。
微妙含蓄的政治
以往很多人都曾向董先生建議,以「大和解」作為後七一的補鑊方法和管治策略,固執的董卻當作「耳邊風」。相反曾蔭權上場後,卻反其道而行,甚麼鴻圖大計也不搞,只集中搞「大和解」。一次帶領全體立法會議員訪粵,為他贏盡政治舞台的「做騷」和表演空間,民望立時如坐火箭般直升幾個百分點,盛傳委任黃仁龍當律政司司長,也為他贏盡了包括民主派的口碑,一改以往政府與民主派誓不兩立的局面。公眾頓覺耳目一新。
不用badmouth,不用公開劃清界線,政治可以微妙和含蓄很多。這就是新官上任的政治領導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