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地帶:長短腳扁平足可致腰疼痛

健康地帶:長短腳扁平足可致腰疼痛

七成人的一生中也曾經歷腰痛的辛酸,當中只約有三成人是因腰部結構或其組織出現毛病而引致,如椎盤移位、腰椎狹窄;其餘的成因都是「原發性」的,多年來醫學病理研究均引證下肢功能的障礙可導致腰部疼痛。

改變腰椎結構

「長短腳」是影響腰骨痛常見的原因。數據顯示,兩個人中就有一人有臨床性長短腳而影響腰椎的生物力學。病理性引致的長短腳若不及早矯正,可引致腰椎骨病變,如脊椎側彎。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來看,長短腳令骨盆側傾,腰椎第五節內旋向腳短的一方,而整段腰椎側向腳長的一方。基於腰椎的結構排列改變,椎間盤和椎骨突關節於腳長的一方承受較大的壓力,痛或甚至受傷就因此形成。
現今,腳形已廣泛地受大眾認知;不幸地,不同的腳形也會引致腰骨痛。扁平足使下肢體內旋及功能上變短、腰盆前側傾、後椎間盤壓力增加、國繩肌,髂腰肌、梨狀肌及腰部肌肉拉緊,大坐骨切迹收窄、骶骨與髂骨關節退化。

造成慢性勞損

足關節的活動可減輕行走時所承受的地面反彈力。可是,高弓足人士的足關節活動幅度較少,往往失去此自然緩衝能力,反彈力便因此往上移引致外膝痛,大腿骨受壓及大大增加腰椎的壓力。
矢狀面功能障礙,典型的例子是功能性姆趾僵直,姆趾屈功能失去使身軀前傾,行走時減少能量的消耗。這樣的補償機制會令豎棘肌攣縮以防身軀過度前傾。假若豎棘肌過度勞損,腰痛也避不了。
今時今日,腰痛已成為一種都市病,並往往被忽視。延誤診治或錯誤診斷下肢功能的障礙可影響腰部的功能,四種常見的受傷機制包括長短腳、扁平足、高弓足及矢狀面功能障礙,是導致腰部疼痛的部份原因。專業人士的治療是急切及必須的,以免腰部的損傷日積月累,造成慢性勞損。
撰文:卓健足病診療師劉庭耀
逢周二至五刊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