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長36計:吃的疑惑

成長36計:吃的疑惑

筆者兒時家貧,兄弟姊妹又多,「搶吃」基本上已是每餐的例行公事,吃得飽那天就已是件開心事。反觀現在香港小朋友對食物的態度,既嘴刁又偏吃,對品種及味道諸多挑剔,吃一兩口不對胃口就全份丟棄;進餐時要家長又哄又錫才肯「畀面」多吃兩口。從甚麼時候開始,我們的下一代對食物的感覺已變得毫不珍惜、對生活毫不感恩?
社會日益進步,孩子是家長的寶貝,家長盡力將一切最好的提供予孩子實在無可厚非。但如果因為愛不得其法,既浪費金錢之餘,小朋友更無視家長所付出的心血。這樣的話,家長們就是時候作自我檢討了。

烚蛋白燕窩同含蛋白質

就以燕窩為例,很多家長都愛燉燕窩予小朋友吃。花盡心思,經過又浸又發又燉的一輪煩瑣工序,為的只是貪其矜貴又含豐富蛋白質,對小朋友發育成長有幫助。但因為燕窩的口感不好加上無色無味,通常引不起小朋友的食慾,出現「強迫餵食」的不愉快場面,好好的上千元一両珍品就平白浪費了──煮的人花錢花心機,吃的人既勉強又難為,何苦呢?其實以營養角度而言,貴價的食物不一定對小朋友是最好的。如燕窩雖然本身含優質蛋白,但如要攝取,也可以從其他食物中得到,例如烚的蛋白又或是雪耳,其優質蛋白與燕窩也差不多。以十元八塊和上千元相比,價格相差極遠,效用卻不遑多讓。只要家長有正確的營養知識,就肯定不會再發生此類問題了。

柯文滿__15年專業教育經驗,近年以營養及飲食顧問身份出版著作,並義務為多本育兒雜誌擔任顧問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