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首份施政報告,市民評分達回歸後最高六十六點四分,但外國傳媒指其施政但求短期成果,缺乏長遠目標,視他提出縮小禁區、增設國內辦事處及擴大人民幣業務,為更倚賴中央、全面北靠的措施,又指曾蔭權不斷重複追求和諧穩定的言論,令他愈來愈像一個空喊政治口號的中共統治者。 記者:羅偉光、麥志榮
港大民意網站前日在曾蔭權宣讀施政報告後,訪問了九百多名市民,結果發現市民對曾蔭權任內首份施政報告,評分達六十六點四分,遠高於前特首董建華施政報告的評分,七成二受訪者認為今年施政報告主題「強政勵治,福為民開」切合社會需要,四成六人認為曾蔭權改組行政會議及特首辦公室,能提高管治能力。
報章抨像中共統治者
市民對施政報告的滿意程度達四成八,創回歸八年新高,不滿率僅百分之九,首次跌至單位數字;五成四人稱對香港前途信心增加,三成三人不變,市民對曾蔭權個人評分為六十七點四分,七成四人支持他任特首,五成二人滿意其施政方針,表示不滿意者僅佔百分之四。
市民對施政報告評分慷慨,外國傳媒卻指曾蔭權缺乏遠見,《亞洲華爾街日報》認為曾大幅改革官僚架構,只為達到短期管治成果,長遠目標卻含糊不清,特別在經濟方面沒有提出新意念;《金融時報》更指施政報告令人失望,因為曾蔭權沒有充份利用「一國兩制」給予他的自由,回應港人民主訴求,而他不斷重複和諧穩定,令他愈來愈不像一個自由社會的領袖,反像一個空喊政治口號的中共統治者。
新加坡《聯合早報》形容曾蔭權「不提政改全面北靠」,指他提出縮減禁區範圍、增設內地辦事處、加強與人大政協聯繫,及擴大人民幣業務等措施,均顯示他「大膽地全面北靠」;《海峽時報》稱,曾蔭權上任後即鼓吹香港緊靠大陸,而深、港邊界線模糊,意味兩地日後融合會加速。
曾蔭權昨晨先後出席三個電台節目與市民直接對話時,亦遭不少市民抨擊,指施政報告未能令基層市民分享經濟復甦成果,張女士稱,「一直以嚟,感到你(曾蔭權)對基層非常冷漠,最低工資、最高工時,成日話研究、研究,人哋水深火熱,幾時至到黎明!」何先生則質疑在添馬艦興建政府總部效益,「添馬艦地皮好貴,應該做商業用途,拆舊政府總部係咪想淡化殖民地色彩?」
學者指強政形象漸穩
曾蔭權回應時聲言,「見到勞苦大眾工資冇跟住經濟復甦而上調,好難過!」但他重申勞工顧問委員會正研究有關問題,他又解釋在添馬艦興建政府總部有助解決失業,若另選地方,最少要延遲兩年才能動工。
港大民意研究計劃主任鍾庭耀指出,巿民對曾蔭權首份施政報告的評分和滿意比率,均高於董建華任內八份施政報告,算是很好的開始,其「強政勵治」形象似乎開始穩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