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政報告之中,提出另外一個重點,就是改革教育,使香港可以成為輸出教育的地區。這個發展方向,其實亦與專才有關。
其實現在香港大學已經很國際化了,師資更是唯才是用,大學教授早已是來自世界各地,只不過以往一直是培訓香港學生為主。
促進文化交流
但在近幾年,大學環境已經有所改變。每年皆有不少海外交換生來港學習,除了交換生外,亦有些公費生(拿到了獎學金的)及自費生來港讀大學,使到大學學生方面更加國際化。例如筆者任教的大學,今年就有181名交換生,特別是商學院,更是交換生交流的熱門地方。
以筆者任教的投資學為例,就有1/4學生是交換生,他們分別來自內地、美國、瑞典、奧地利、德國及印尼。因為學生來自世界各地,所以在課堂上必須以英語交流,這樣更可提升本地學生的外語能力,以及對其他國家地區的文化認識。
在自費生方面,今年亦收取了125名內地自費生,而部份因成績優異的關係而獲發獎學金。如果大學的設施,例如課室及宿舍能夠承受的話,最好能夠增加自費生的名額,讓香港的學生與來自世界各地尖子競爭,讓香港的大學教育能夠滙聚更加多的人才,以支持社會的發展。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