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怡專欄:彭規曾隨 - 李怡

李怡專欄:彭規曾隨 - 李怡

曾蔭權昨天發表他任內的第一份施政報告,在「引言」中首先提到的是「本屆特區政府任期還有二十個月」,意思是任期不長,難作大刀闊斧的改革。接着他說這份施政報告是要「承前啟後」,他要承的「前」是哪一個「前」?他要啟的「後」又是哪一個「後」?
從施政報告和前後的事態來看,曾蔭權要承的「前」,不是他的前任董建華,而是在董建華之前的港英時代的彭定康;他要啟的「後」,相信也不會是與中方關係良好的、原先輿論多以為較曾更有機會在○七年任第三屆特首的那兩、三位紅人,而有可能是曾本人,或者其他像黃仁龍那樣與各方面關係疏離的中性人物。
換句話說,這份施政報告要宣示的,不是「董規曾隨」,而是「彭規曾隨」。
首先,曾把發表施政報告的時間,回復到彭定康時代的十月中旬,而不是被董所改的一月初。日子的回返,帶有施政理念回返的象徵意義。
其次,董任內,每逢施政報告發表,之前必有左報搶先報道有關重點。左報的消息來源,不問可知。曾的第一份施政報告,事前儘管也有些內容在一些報章披露,但已不是左報的獨家消息矣。

施政報告在政治體制上的改變,較重要的是行政會議的組成,和行政長官辦公室的改組。
儘管曾蔭權不否定董建華所推行的主要官員問責制,還強調「對香港的有效管治有利」,甚至強加民意說「市民大體上已認同問責制」,但相信繼承問責制是他上任時中央對他的囑咐。在施政報告中,他說要擴大行政會議的非官守成員,說除了特首與三司出席行會之外,其他官員在有需要時才出席,又說由政務司司長與財政司司長統籌各問責局。這一切都是走向恢復港英時的體制,而一反董所作的種種「革命性」改變。行政長官辦公室設辦公室主任和常任秘書長,還增設一位新聞統籌專員,這也打破了董時代由他的私人秘書和任特別顧問的他的親信主導一切的局面,回復彭定康時代的舊觀。相信在曾時代,特別顧問陳建平、新聞處長蔡瑩璧和中央政策組首席顧問劉兆佳等的實際作用都會下降。
曾特首還在施政報告中提到,「作為行政長官,我同樣接受防賄規範」,並表示政府會盡快訂立必要的法律規管程序。這似乎暗示了中央對董任內的一些做法,可能有所猜疑。
把被顛倒的規範再顛倒回來,可能是曾的重任,也是筆者對施政報告的初步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