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為提高管治能力及爭取民意,特首曾蔭權任內首份施政報告中,宣布改革行政長官辦公室架構及擴大行政會議非官方成員人員,又會加強政務司司長和財政司司長的職能,負責統籌和協調政策的工作。有學者及立法會議員指,特首辦及行會的改革措施反映曾蔭權要集政治權力於一身,回復港英時期架構,但特首辦人員與政策局局長角色可能有衝突,體制尚有需要完善的地方。 記者:羅偉光
施政報告【管治理念】
前特首董建華推行高官問責制時,增設政治任命的特首辦主任,並大幅改組行會讓所有問責官員加入,親歷其弊的曾蔭權決定大刀闊斧進行改革,昨宣布保留政治任命的特首辦主任,並新增一名常任秘書長及重設新聞統籌專員,他說特首辦主任負責對外與政黨、壓力團體聯絡,常秘則對內跟進政策落實進度。
重新設新聞統籌專員
行會方面,曾蔭權昨宣布會增加非官方成員人員,但沒有說明具體數目,據悉,港府最快明日會公布行會新成員名單。曾說日後行會成員會更積極協助港府向公眾解釋及推介政策,並會分工在更早階段參與制訂政策過程,他又重拾殖民地時代行政局的做法,除特首及三名司長外,其他問責官員只需在議程涉及本身負責的事務時才需出席。
另外,曾蔭權又會加強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的職能,安排兩位司長負責統籌協調政策工作。
曾蔭權昨在記者會上稱,改革特首辦架構「相當迫切」,他否認此舉與部署連任有關,強調目的是改革不善,以做到「言而有信,言出必行」,對於同時開設多個職位,他說有實際需要,並透露重新設新聞統籌專員一職,職級會低於政府新聞處處長的首長第六級,他說可能會向外招聘,不一定由公務員擔任。
「好似東廠、西廠咁」
現時行會非官方成員由前特首董建華委任,曾蔭權昨解釋委任更多新成員時指出,現時的成員均無特別專長,他期望新成員可以專業知識處理政策,成員亦會分工與不同政策局局長「對口」,參與制訂政策過程,但推銷政策基本責任仍由特首及局長負責,他又多次強調改革特首辦與行會,並非重行殖民地時代措施,因為香港政治形勢已變,「行唔番九七年前嗰套」。
各界對上述改革意見不一,工聯會立法會議員陳婉嫻指,曾蔭權改組行會令人感到重返九七年前的諮詢政治制度,加上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負責統籌協調政策工作,由特首負責政治工作,似乎是要重行港督與布政司分工模式;職工盟立法會議員李卓人則形容特首辦改革措施是「反清復明」集權中央,「設立特首辦主任同常任秘書長兩個職位,一個對外一個對內,好似東廠、西廠咁,特首就一個人獨攬大權。」
中大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稱,曾蔭權強化兩名司長職能,相信是吸取董建華難以駕馭三司十一局以致議而不決的教訓,所以要集權中央加強管治。他表示,曾蔭權構思中的行會改革是回復港英殖民地時代的架構。
秘書長易與局長衝突
城市大學公共及社會行政學系教授張炳良指出,按照曾蔭權構思,特首辦秘書長負責跟進政策落實進度,而根據英聯邦國家慣例,通常由資歷最深的公務員擔任,否則難以發揮作用,他說曾蔭權昨未有詳細說明,特首辦秘書長與政策局局長可能出現衝突,日後有需要解決這個體制上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