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但成龍在電影中的秦國武士,變成了羅馬兵,在中國文化之中,還有許多低B人士信以為真的神話。
例如:中國在兩千多年前,早就有了「民主」的理念,證據是孟子說的一句話:「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民貴君輕,出自《離婁篇》,不就是「民主理念」嗎?
不錯,孟子說過這樣的話,但就像發明了低等的火藥,只用來燒炮仗,單憑這十個字,沒有再花工夫發揮鑽研,也就是英文所說的Todevelopfurther,是沒有用的。
為甚麼「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不是甚麼民主理念的萌芽?很簡單,因為孟子根本不信真的「民為貴」。孟子也說過:「舜有天下也,孰與之?天與之」,舜有統治中國,有何權威?這個權,是天給他的,孟子沒有說,舜的權力,應該是民賦予的,孟子懂甚麼「民主」?
「民為貴」,這個「民」很實在;但「天與之」,那個「天」是甚麼?在聖經之中,「天」就是耶和華;在可蘭經裏,「天」就是阿拉,但在孟子生活的那個時空,「天」無體無形,比任何神仙都抽象。「民為貴」了,但「天」都是至尊最大,「天意」到底是甚麼,由誰來解意而釋法,「君」的權威是天賜天賦,又怎會真的「君為輕」呢?
孟子沒有民主意識。孟子《梁惠王》:「左右皆曰賢,未可也。諸大夫皆曰賢,未可也。國人皆曰賢,然後察之;見賢焉,然後用之。」這句話,最接近民主了:要「國人皆曰賢」,君「然後察用」,但國人的「民意」,止於一個「曰」字,也就是口頭呼喊一通,察之用之,因是委任的權力,仍緊握在君主之手。中國的胡錦濤,眼看董建華不得人心,曾蔭權民望高漲,然後欽點。「煲呔」當特首,這是孟子的原理,何來「民主」?
但是孟子的「民為貴,社稷次之」也很進步。他不贊同「國家穩定」就能「壓倒一切」,如果國家出了暴君,寧願不要甚麼「穩定」,孟子也鼓勵國民起來造反:「殘賊之人,謂之一夫,聞誅一夫紂矣,未聞弒君也」,也就是說商紂王荒暴殘民,人民起來把他殺了,絕對不是犯了「弒君」之罪,而且還「顛覆」有理。「弒」與「誅」一字之差,弒是大逆,誅是行道。問題是,真正的民主國家,國會能提出彈劾案,布殊再「殘暴」,美國國民不必「誅君」殺總統。孟子還是在鼓吹暴力,中國文化哪有「民主」的半絲影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