環球股市於上星期出現顯著調整,美國及日本股市反覆回落約3%,香港股市亦下挫近4%,部份早前累積較可觀升幅的地區如東歐及拉丁美洲,跌勢更是凌厲,單周跌幅均接近6%。突如其來的跌市,令不少投資者感到手足無措,到底是次股市下挫,是趁低吸納的好時機,抑或是沽貨獲利的訊號?
筆者認為,在部署投資組合時,投資者應先行了解市場波動的成因,分析長線基本因素是否有所改變。
聯儲局多名官員於上周相繼表示,關注通脹壓力上升的情況。巿場再度憂慮美國利率將會持續上升,是跌市的主要原因。現時市場最為擔心的,是通脹持續升溫,將迫使聯儲局進一步加息,並導致股市下挫。
其實,筆者過去一年已多次在此重申,息口上揚與股市升跌,並無實質關連。市場對息口上揚這所謂利淡因素,只會有極短暫的負面反應,中長線走勢並不會因此而改變。
息升未必利淡
去年6月30日至今,聯儲局輾轉加息共11次,但其間美國股市總回報仍有接近7%,而其餘兩大成熟市場的日本及歐洲股市,總回報更分別逾15%及24%(見附圖)。至於一眾新興市場表現更是突出,亞洲(不包括日本)股市升幅逾41%,東歐及拉丁美洲股市同期升幅更達78%及91%。
自去年聯儲局展開加息周期後,市場對息口走勢的憂慮,便從沒有停止,金融市場亦因此激起了陣陣漣漪;然而,環球股市仍能保持反覆上揚的格局,正好印證了筆者的觀點,故投資者亦不必因息率上揚而看淡股市後市。
估值依然吸引
觀乎各項基本因素,如企業的資產負債、盈利增長等,環球股市仍處頗吸引水平。從股市估值方面分析,美股06年預期市盈率不足15倍,而歐洲及亞洲股市預期市盈率更分別低至只有13倍及12倍,而兩地股息率預計可達3%及3.5%。我們相信,股市後市仍有進一步上升的空間。
筆者對環球股市甚感樂觀,相信後市仍可保持大漲小回的格局,若後市再次受通脹、息口走勢等問題困擾而顯著下挫,投資者大可趁低吸納。
息率上揚,不會對股市構成重大打擊;相反,當息率漸漸見頂時,股市卻可望受惠。我們預料美國加息周期或於明年初結束,而隨着息口走勢這不明朗因素漸被市場所遺忘,部份較早前採取觀望態度的投資者,亦有機會把資金重投股市,引發另一個投資「亢奮期」。
我們不妨回顧一下格林斯潘上任後的4次加息周期。數據顯示,美股於加息周期結束前表現均普遍造好。自1987年以來,標普500指數於加息周期完結前3個月、6個月及12個月,平均升幅分別達5.3%、7.2%及12.9%。因此,投資者不應長期持有過量現金,希望等待息口見頂才入市;相反,在息口漸漸有見頂迹象時,投資者便應及早作好部署。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