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特首曾蔭權昨日發表其首份施政報告,將提升管治能力列為首要任務,大刀闊斧改變董建華時代的政治架構,包括重新界定政務司司長及財政司司長職權、改革行政長官辦公室功能和行政會議組成;民生方面卻只是點到即止,沒有重大政策和長遠計劃出台。多番強調「務實」的曾蔭權不諱言:「鋪好兩年後香港發展明確方針,我想呢個係更重要。」記者:陳沛敏
曾蔭權共花了一個半小時宣讀整份報告,較上任初期動輒花上兩小時闡述施政宏圖的董建華濃縮,當中歌頌祖國、抒懷明志的篇幅,也較董建華少。但新特首昨日公布的新措施中,不少與內地聯繫有關,如輸入包括內地精英人才的新入境計劃;擴大自由行和人民幣業務;縮小邊境禁區範圍;加強官員、議員和市民與內地交流接觸等。
施政報告以曾蔭權參選特首時的口號《強政勵治福為民開》為題,曾在開首即表示,自上一份施政報告以來,香港形勢經歷重大變化,特區政府「注入了新的動力」。他強調,這份報告提出的政策措施,務求在未來二十個月的任內推行,以求言出必行,並表明:「特區政府要回應市民最迫切的訴求,就是提升管治能力。」
提升管治 強調要務實
在記者會上被問及其施政重點和方向與董建華有何不同時,曾只說由市民評定,但相對於董每在施政報告提「鴻圖大計」,曾卻多番強調要務實,甚至不諱言不會推出重大施政,「我相信市民要我做嘅,唔係將大計籠統地羅列出嚟,最重要係我能夠清清楚楚講出呢兩年內可以做到乜……更加可以做到嘅係,鋪好兩年後香港發展嘅明確方針。」
當被質疑為何沒提及減稅或「董生年代」提出的開徵銷售稅時,曾蔭權即反駁指那是財政司司長的工作,並說:「可能董生未做過財政司司長,他講過好多,但我做過(財爺),我知道應該講啲乜嘢。」並提醒記者,銷售稅其實是他擔任財政司司長時最先提出的。
擴大行會 暗批董班子
曾蔭權又間接透露了對董建華遺留下來的政治架構的不滿,談到增加行政會議非官方成員後的分工時,他直言「𠵱家我哋有啲政策,大家可以見到行政會議裏面冇議員係有特別專長。」
至晚上會見傳媒高層時,曾蔭權又說,今後推行政策官員不能再只靠「心口有個勇字」,需要多方參與;對於沒有針對中產階層的措施,他認為中產最關注是有效管治、教育及投資環境,施政報告已有不少篇幅論及。
中文大學政治與行政學系高級導師蔡子強認為,曾蔭權提出的提升管治能力理念其實是「行返港英舊制」,為連任「打好基礎,踢走障礙」,例如透過改組行會,可扭轉現時行會明爭暗鬥、不時洩密的情況;改革特首辦,更是度身訂做有關職位,助他確立架構,連任時一切就緒,可開展工作。
蔡子強指出,曾蔭權不像董建華般在施政報告羅列長遠大計,既可避免重蹈董建華的覆轍,兩年後被批評「冇樣做到」,也切合經濟復甦下,港人希望政府「唔好搞咁多嘢」的社會氣氛。
政黨接受 「包裝好好」
立法會多個政黨及議員大致接受曾蔭權首份施政報告。社福界議員張超雄形容:「曾蔭權真係聰明過董建華好多。」他認為,報告表面上涵蓋了多個社會問題,予人體察民情、關心各社會範疇的感覺,但指出問題後政策上卻無任何具體改善措施,「包裝就好好,但係全部都點到即止,避重就輕就好叻。」
45條關注組議員湯家驊批評,曾蔭權沒有回應普選訴求,無視社會貧富懸殊。民主黨則認為施政報告可以接受,民生政策務實,「無咁多高大空」及「乜港物港」計劃。前綫議員劉慧卿認同曾蔭權將改革政治架構放在最前,「唔似阿董咁擺到最後」。民建聯及自由黨也表示支持施政報告的方向。
《新華社》昨午十一時十四分開始,共發出十八篇有關曾蔭權施政報告報道,但未有評論內容。外交部駐港特派員楊文昌昨晚出席公開場合後表示,希望香港各界就施政報告取得共識。中聯辦副主任王鳳超說,希望在《基本法》及人大釋法框架內,香港政制循序漸進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