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時香港長者人口達七十多萬,預計未來二十年每六人中就有一名六十歲或以上的長者。為此,政府及各醫療福利機構皆籌劃未來長者服務的方向和模式,但資源主要集中於長者生理上的需要,長者心理健康的討論則較缺乏,這令推動長者身、心、靈全面的關顧有一定障礙。
鼓勵助加強信心
大家都明白自己是獨一無二的,大眾對長者也應有同樣的尊重。這尊重的意識是十分重要,由心到意識的轉變,足以影響我們對長者的態度與言行。
年輕人受傷,家人朋友會悉心照顧,多番鼓勵。長者病倒了,「年紀大,機器壞」固然是不爭的事實,但照顧者一是予以全面照顧,讓病者減少移動,凡事由兒女來決定、擔當;一是對病弱長者棄之不顧,由醫院、老人院或政府承擔。前者做法固然較可取,但最終結局仍是「愛你變成害你」。
長者跟大眾一樣,有自立自決的能力,不要剝削他們的知情權和剝奪他們的角色,給長者在任何環境中都能「重振威風」,相信他們有跨越痛苦和復原的能力。同時,活動能提升長者的自信、社交、心理及生理的活動能力,社交則對長者的身心健康有一定的裨益,所以應予以鼓勵。大眾更需要明白長者亦如大家一般,會有憂慮及負面情緒,毋須因長者發脾氣或有情緒表現而感到驚訝,反而應多加了解。
不斷的鼓勵和肯定才能加強長者對「老有所為」的信心。大家有責任去鼓勵長者重新訂立目標,把握機會去貢獻他們多方面的才能,回饋社會。
撰文:香港大學護理學系
逢周四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