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兩、三年利率處於下降周期,固定派息的保本基金大行其道,業界甚至認為,保本基金的發展,窒礙了香港零售債券市場。近年本港利率重拾升軌,定息已經不再是投資者的首要考慮,只有提升投資回報的產品,才能贏取投資者的芳心。
投資銀行近年相繼引入股票掛鈎投資(ELI)或股票掛鈎票據(ELN),ELN的目標客戶與保本基金不同,因為投資ELN者最終可能收取股票、而非收回本金;因此不少ELI或ELN的投資者,對掛鈎的股票有若干程度的認識。
客戶數目勁增兩倍
一向力推保本基金的恒生銀行(011),近年轉至銷售結構產品,並以ELI為主。恒生中期業績報告中披露,利率趨升,恒生投資服務的重點,已由保本基金轉為高回報結構工具。
恒生助理總經理兼投資服務主管張加銘表示,今年首9個月該行的ELI銷售額,較去年同期增長超過1倍,抵銷了保本基金銷售同期下跌5成的影響;其間曾經投資ELI的客戶數目也大增逾兩倍。
他解釋,銷售增加是受利率走勢及股市波幅影響。由於短期息率持續上升,因此年期較長的投資產品,未必能吸引投資者,而ELI產品的投資年期,一般只有年半至兩年。此外,股市自第二季起波幅增加,結構產品的回報相對吸引,剌激了銷售。
法興證券年初推出的ELN投資期達2至3年,近日卻推出9個月的ELN。法興結構產品副總裁梁小玲接受查詢時說,按一般藍籌股計算,市場波幅率與年初比較,改善了5至10%,因此發行人可以推出較短期的產品,迎合投資者口味。
發行商靠薄利多銷
由於認購ELN的投資者,變相賣出與特定股票掛鈎的認購期權,故ELN的回報率較一般存款為高;當市況愈波動,期權金價值愈高,投資者回報率也變相愈高。
梁小玲說,目前市場並無太多短年期的ELN,因為年期愈短,發行人利潤空間愈少。一名財資市場人士說,近年股票掛鈎投資的邊際利潤,已經愈來愈低,由兩、三年的2至3%,收窄至現時僅約1%,發行商只能爭取銷量,以彌補邊際利潤下調。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