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做好資產配置減跌市損失

財來自有方:做好資產配置減跌市損失

恒生指數自上周二開始開展跌浪,周三甫開市便已裂口低開,周四更大瀉321點,並跌穿15000點水平,創下近17個月以來的最大單日跌幅。除了港股外,環球股市均錄得大小不一的跌幅,當中尤以亞股的調整最為明顯,印度、日本等股市三日以來的累積跌幅均逾400點,難怪傳媒把上周的跌市稱為「亞股小股災」。踏入十月份,已有投資者憂慮「十月效應」的來臨,會加添股市前景的不明朗因素。

環球政治、經濟、社會等所產生的不明朗因素,以及金融市場的波動,都很容易令投資者感到猶豫。由通脹問題至加息幅度,恐怖襲擊至地緣政治問題,對投資者來說,每一件事情都代表着一個新挑戰,讓他們面對是去是留的抉擇。

跌市是周期部份

不過,在大市急瀉下,散戶投資者十居其九都會選擇暫時離場,事關事情發展得太快,根本不容許投資者有冷靜分析的機會,再加上眼見其他投資者都正在沽貨,在羊群心理下很容易便會跟着沽,一心等待市況穩定下來後,再想辦法追回失地。
事實上,歷史告訴我們,股市下跌是一件正常不過的事情。以美國杜瓊斯工業指數為例,自1900年至2005年3月底止,「例行性的下跌」(跌幅達5%以上)共出現354次,即平均每年3.4次;「中度的下跌」(跌幅達10%以上)亦有116次,即平均每年都會有1.1次;「嚴重的下跌」(跌幅達15%以上)出現了57次,為期平均為211日;「熊市」(跌幅達20%以上)則有31次,平均長達1年。既然下跌是市場周期的必然部份,我們可以做的,是「預防勝於治療」。
正如上周本欄所說,當股市做好的時間,投資者往往都會把注意力集中於當紅的股票及基金上,無形中增加了自己的投資風險;結果當市場走勢逆轉時,投資者便後悔莫及。
事實上,要預防市場下跌對個人投資構成損害,最有效的方法,還是做好「資產配置」(AssetAllocation)。
早於本欄的第1篇文章,筆者便提到「資產配置」。「資產配置」就是因應投資者個別的情況及投資目標,把資金分配於不同種類的資產上,期望在可承受的風險程度下,獲取最大的投資回報。從另一個角度來看,「資產配置」是一種控制投資組合風險,但卻不會同比例地減低組合潛在回報的投資策略。

古人智慧派用場

「資產配置」的概念早於400年前便出現。我們經常掛在口邊的「不要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個籃子裏」,便是出自西班牙作家塞萬提斯的著名作品《唐吉訶德》。同時代的莎士比亞在其《威尼斯商人》名劇中,善良商人安東尼奧於開場時便提到:「我買賣的成敗並不完全寄託於一艘船上,更不是單單倚賴着一個地方,也不會因為這1年的盈虧而受到影響,所以我的貨物並不能使我憂愁。」這反映出當時的商人們已有「分散投資」策略,把貨物分散擺放於多艘船上,並且會與各國商人貿易,以減低單一市場所帶來的風險。
當然,今天資產配置的含義,遠比安東尼奧所理解的要豐富得多。現在我們提到資產時,大多指的是「金融資產」如股票、債券及現金三類,而藝術品、包括石油、農產品等商品,都屬於另類投資。
實際上,早於1930年起,60%本地債券,40%本地股票便已是成為一個標準的資產配置模式,而標準組合的較新版本為:60%股票、30%債券和10%現金。相信當時的投資者已明白到股票及債券之間的微妙關係。

找出資產關連性

參考上述三類金融資產過去的走勢,我們可找到不同資產之間的關連性(Correlation),以了解它們有多頻密及在多大程度上會同向而行或反向而行。
關連性數字最大是1,最少是-1,數字愈大,即代表兩類資產愈有機會在相若時間內有相類似的走勢(完全沒有相關性則是0)。根據資料顯示,股票與債券的關連性只有0.13,意即兩類資產的走勢甚少機會同向而行。把關係性不大的資產組合在一起,自然能夠產生對沖作用,減低投資損失。
雖然現今有不少投資者都知道,一個理想的投資組合,應包括上述的三類資產,至於比例如何,須視乎個人風險承受能力等而定,但有實際行動的投資者卻屬小數。很多時當市況向好時,投資者便會急於「棄債投股」,期望增加投資回報。要求他們把部份資金放在債券,答案往往是「浪費彈藥」。其實,投資者確實應吸收前人累積下來數百年的智慧,做好資產配置,避免把所有雞蛋放在同一籃子內。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