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梁美寶報道】孩子如何解釋成功與失敗的原因,原來會直接影響他們將來的成就。香港教育學院花了兩年時間研究發現,成績愈好的學生,愈認為成功只是努力問題,讀書愈有策略;相反成績差的學生總不懂解釋個人成敗,愛歸咎自己天生較蠢。有學者指出,父母正確教導子女解釋個人成敗,可助中庸學生躍升成尖子。
「成績差賴自己蠢」
教院教育心理輔導與學習支援系教授莫慕貞等,由○三年起進行有關中學生解釋成功與失敗原因的研究,以二十三間中學的一萬四千八百四十六名中一至中四及中六學生作樣本,按其成績好壞分成十組,以分析學生如何解釋自己的成功與失敗。
莫慕貞說,學生常以努力、能力、策略及運氣來歸結成敗,其中以努力、策略來解釋,屬正面因素;若以運氣或蠢作解釋,則屬負面因素。她說香港學生較聰明,甚少以運氣歸咎得失,故研究主要分析努力、能力及策略因素。
結果發現,成績最佳組別的學生,最多人認為成功是努力問題,次之為策略;他們較少以能力來解釋個人失敗。不過,成績屬中下或較差的學生,多不知自己成功或失敗的原因,但他們多數會以能力解釋失敗,甚少反省因懶惰或策略錯誤才令成績欠佳。
莫慕貞表示,結果反映正面因素愈好,學生成績愈好,「佢哋知道自己成敗原因同方向,就識得策略性地讀書。相反成績差嘅學生,只係成日賴自己蠢,唔肯嘗試同努力讀書。」外國不少研究發現,若能助學童建立對成敗的正面看法,可提升他們的學習能力及成績。教院已獲教統局資助,稍後在全港約一百間學校就有關題目進行研究,以提升學生的學習能力。
港學生較抗拒發問
此外,教院訪問了港、澳、台三地共六十三間中學的二萬三千多名學生,結果發現本港學生最抗拒發問,港生認為向人請教的代價,均較澳門及台灣學生為高。莫慕貞說,即使是尖子學生也擔心問問題會影響他人學習,故在學業上遇到困難,少有主動發問或求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