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頸椎間盤病變(CervicalDiskDisorders)是一種退化性疾病,估計每年有六千個新症,影響九成五十歲以上人士。有專科醫生指出,本港近月引進新一代全鈦合金人工頸椎間盤系統,可取代病變的椎間盤,令脊髓神經不再受壓,有效紓緩症狀,為患者提供多一個選擇。 記者:趙燕婷
腦外科專科醫生簡耀庭表示,根據磁力共振掃描(MagneticResonanceImaging)影像,超過六成四十歲以上的人士患有頸椎間盤病變,九成五十歲以上人士受到影響。
簡耀庭解釋,該病變是由創傷、長期勞損或退化造成,即指頸椎間盤會隨年齡增長逐漸失去水份,繼而失去吸收震動的能力,久而久之,上下兩節頸椎會因接觸而產生摩擦,引發不同形狀的骨刺在其周圍生長,令神經受壓。患者一般會出現頸部及手部疼痛和麻痹的症狀,如病變繼續惡化致令脊椎受壓,更可能出現行動困難,甚至出現失禁的情況。
傳統手術增加壓力
現時,頸椎間盤病變主要以藥物、物理治療醫治,如無改善,患者則可能要接受頸椎融合手術。進行頸椎融合手術時,醫生會先取出病變的頸椎間盤,並以融合器或來自患者其他身體部位的自體骨,填補病變的頸椎,然後再加上一塊金屬片以固定上下兩節頸椎。手術的成功率雖高達九成,但手術後患者的七節頸椎只剩六節,令每節頸椎的壓力增加,加速其他頸椎間盤的退化;而如果用以取代頸椎間盤的是病人其他身體部位的自體骨,則可能會帶來自體骨來源部位的疼痛。
簡耀庭說,新一代的全鈦合金人工頸椎間盤系統一方面可取代病變的椎間盤,令脊髓神經不再受壓,有效紓緩症狀。
另一方面,由於系統由金屬球與凹槽兩部份組成活動接合,所以人工頸椎間盤可隨頸部的動作自然活動,減輕其他頸椎間盤的退化現象。他強調,新系統可與磁力共振造影相容,所以將來如果其他頸椎間盤出現問題時,患者仍可以進行磁力共振造影檢查。
不過,骨科專科醫生黃斯愷稱,六十歲以上人士長骨刺是正常現象,如沒有疼痛症狀,即是沒有問題,所以市民不用過份憂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