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日三角關係走向

中、美、日三角關係走向

薛理泰 美國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據報載,最近美國和日本就國家關係而論,對中國的定位已由競爭對手演變為假想敵。據稱是下述原因逐漸促成這個轉變:其一,美國近來受到全球反恐戰爭牽制的緊迫性劇降;其二,朝鮮和伊朗的核武器計劃仍未足以嚴重威脅美國的國家安全;其三,俄羅斯軍力持續萎縮,決不敢同美國處於敵對狀態;其四,近年中國迅速擴充軍備,而台海情勢迄未好轉,呈現向惡性轉化的危險。於是,五角大樓反求諸傳統的國際安全思維,找尋未來足以威脅美國安全的潛在敵人,趁時猶未晚,騰出手來,企求「防患於未然,弭禍於未形」。

重彈「中國威脅論」

值此情況下,曾一度甚囂塵上的「中國威脅論」又浮上桌面,美國軍方再次將中國列為假想敵,開始抓緊將軍力從歐洲向亞太地區「戰略東移」的步驟,在對中國遏制與接觸並用的過程中,更強調遏制的一面。最近美軍對中國進行遏制的方式,已由過去的「以威懾為主」向「立足於實戰」切換,進行了相關的軍事部署,並把最新型裝備和遠射程武器優先部署到亞太地區,一旦發生戰爭,能佔得先機。美國在關島增加部署攻擊核潛艇和導彈核潛艇、航母戰鬥群和「全球鷹」無人偵察機等武備,是有關軍事部署中的犖犖大端。

在外交過程碰釘

溯本追源,美國「戰略重心東移」並不始自今日。據報載,在關島增加部署核潛艇及同台灣聯合對大陸實施雷達、電子偵察等步驟,就是在克林頓第二任期內定下的盤子。過去日本一直諉稱,根據《週邊事態相關法案》,決定是否對美軍提供軍事支援的「週邊」並非地理概念,僅與事態的嚴重程度相關,似乎該法案與台灣局勢並不直接相關。實際上,在現階段,這個「週邊」甚至不針對北韓,僅與台灣局勢有關而已。
既然美國在全球實行「前沿部署」的軍事戰略,為了應付在海外較大規模的軍事衝突,甚至是在一場局部戰中與強敵較量,就必須要事先與可能涉及戰事的有關盟國進行周詳商議和協調。孰料在外交協商過程中,美國又接連遭受挫折。媒體報道,韓國、澳大利亞兩國政府已先後公開表態,決不在軍事上介入台海衝突。
於是,日本軍方對未來將進入台海作戰的美軍支持就顯得至關重要了。日本小泉內閣向來唯美國馬首是瞻。如今,日本政府獲得美國明確承諾的支持,隨着美國的軍事部署,亦步亦趨,也在加緊「軍事鬥爭的準備」。
原則上說,美、日在為何要防範、制衡中國這問題上已沒有歧見;就具體細節而言,在甚麼情況下應用這原則,以及如何掌握「尺度」,雙方還有不同詮釋,用貌合神離來形容,並不為過。

未斷定誰是敵人

誠然,美國怵於中國崛起中,不免會挑戰美國在亞太地區的軍事存在。可是,權衡利弊,美國迄今仍未斷定中國今後在與美國互動關係中,究竟是否註定的敵人。況且當前以及今後數年內又受到反恐戰爭的牽制,所以對中國採取的軍事部署,主要還是基於北京對台灣問題的不妥協立場,預先在中國周圍打下幾個「樁子」,擺出圍堵姿態,以防「禍水四溢」。總之,視美國還是出於防範,尚未達到主動啟挑釁的地步。
日本的情形就截然不同。去冬以來,日本與中國的紛爭愈演愈烈,明顯帶有主動啟釁的性質,日方這些舉動是前所未有的,尤其是在東海油氣田爭議上,雙方退讓的餘地不多,不能排除有擦槍走火的可能性。美國的態度是唯一能予以制衡的因素。不妨拭目以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