認識中醫藥:中藥配合針灸推拿可治中風

認識中醫藥:中藥配合針灸推拿可治中風

中風又稱腦血管病,可分為缺血性腦中風和出血性腦中風。前者是由於各種原因引起腦血管痙攣所致的腦細胞供血不足的病變,後者是由於腦血管破裂導致相應腦區域功能喪失的病變,通常表現為意識喪失、偏癱、失語、記憶力缺失、口眼歪斜、二便失禁等。本病其致死率和致殘率高,為人類致死病因的第三位。

也可配合西醫治療

中醫學對中風的臨床表現早有記載,《黃帝內經》中記載:「血之與氣,並走於上,則為大厥,厥則暴死,氣復返則生,不返則死。」此為典型的出血性中風的臨床表現。在歷代中醫醫籍中,中風有多種病名,如又稱「偏枯」、「大厥」等。中醫學認為中風是由臟氣虧虛,「風」、「火」、「痰」、「瘀」兼挾,引起氣血紊亂而發病。
經辨證中風可分為「中經絡」和「中臟腑」,因此治療方案亦有所不同。如病人表現為手足麻木、肢體輕度運動失調,或口眼歪斜、語言不利等,多屬於「中經絡」,治療上採用袪風活血通絡之中藥;如病人表現為昏迷不醒的,則屬於「中臟腑」,雖然目前對這一類病人多經西醫治療,但也有一些中藥可以配合西醫治療,如安宮牛黃丸、參附湯、蘇合香丸等。
在中風後遺症的審因上,中醫學認為是本虛標實,多採用黃蓍、黨參、當歸、川芎、桃仁、紅花、僵蠶、白附子、陳皮等中藥治療,我們最近的研究顯示,中藥補陽還五湯具有保護缺血的神經細胞和促進神經功能的恢復作用。
中風還可配合針灸、推拿、穴位按摩、功能鍛煉等綜合治療手段。對於癱瘓病人,可採用紅花、田七等藥泡酒,用此藥酒局部按摩受壓皮膚以預防發生褥瘡。
逢周二刊出
撰文:香港大學中醫藥學院助理教授(研究)沈劍剛博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