瑞典皇家科學院昨日公布本年度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由美國經濟學家謝林(ThomasC.Schelling)及以色列數學家奧曼(RobertJ.Aumann)二人分享這項殊榮。
謝林及奧曼所建立的博弈理論模型,深入探討了個人、組織以至國家在合作和衝突之間的選擇基礎;分析了軍備競賽、暴力外交等國家的自利行為。瑞典皇家科學院讚揚二人,「通過博弈理論的分析,加強了我們對衝突和合作的理解」。
為甚麼國際社會不能透過合作解決紛爭,最終爆發衝突,彼此兵戎相見,要以暴力來解決問題?謝林在他的著作《武裝與影響》(ArmsandInfluence)一書中指出,歷史顯示,武力威嚇在國際紛爭中,是有力的籌碼,讓敵人摸不清自己的底細。後來,奧曼透過數學模型,進一步解釋謝林的博弈理論,發現國家在衝突之中,面對不同的選擇,那些擁有長遠關係的國家,彼此較容易合作。相反,甚少往來的國家,雙方爆發戰爭的機會就較大。歸根究柢也就是一個信任問題。
信任可以減少人與人之間的衝突,減了組織的運行成本和交易費用。所以民主的社會十分重視建立「社會資本」(Socialcapital),積極提升人力資源的質素,提高制度的透明度,透過合作而不是衝突去解決問題。
哈佛大學教授法蘭西斯.福山(FrancisFukuyama)甚至認為,缺乏信任是社會衝突的根源、也是西方離婚率不斷上升的重要原因,說得實在很有道理。
很清楚,統治者要取得人民的信任,政策必須公正、公開和具透明度。事實上,任何組織或國家機器,一旦信譽掃地,得不到人民信任,必然出現災難性的後果。謝林認為,任何組織或國家「去破壞上下交流,去造就不信任和懷疑,去簽訂無法實施的協定,去不斷損害改革,去分化團結」,便等同自毀信任。
謝林和奧曼獲得今屆諾貝爾經濟學獎,諾獎評審團高度讚揚二人的學術成就,認為「他們的研究成果超越了經濟學的範疇,改變了整個社會科學。」
不過,更令人讚賞的,不僅是他們分析合作與衝突的博弈理論,而是他們揭櫫了「信任」在現代社會中的重要價值;在和諧社會所發揮的力量。
日前,特區政府公布西九龍文娛發展計劃新方案,整個計劃的財務資料和數據預測秘而不宣,完全沒有向公眾透露一點一滴,與政策必須公開透明的原則背道而馳。今次謝林和奧曼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在博弈論背後所凸顯的信任問題,對於特區政府的施政,如何取信於民,共建和諧社會,應該有不少啟迪。
我們盼望特首曾蔭權即將公布的首份施政報告,不要讓香港市民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