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十多年前,中國剛開放不久,一個叫肯尼森(JamesKenneson)的美國人,到河南鄭州一所大學任教差不多一年,回美後在一九八二年四月號《哈潑》雜誌(Harper's)寫了一篇文章,題目是《中國臭了》(ChinaStinks),引起全世界關心中國的人士注意。
他寫出他觀察到的、在中國日常發生的種種令人扼腕卻是人民習以為常的事。他在文章結尾說,儘管如此,他相信中國人仍抱着一種純潔、簡單而動人的信念,這信念源自馬克思,即相信歷史必然向美好和正義的境地前進。然而作者自己,「對人類的進步再也不存在信心了,但我祝福世界,祝福中國人,雖然所有證據都和願望相反……」
二十三年過去,中國比那時候富裕多了。但歷史是否向美好和正義的境地前進呢?至少城鎮的生活是美好一些了,但被認為是「新中國」象徵的正義呢?另一個美國學者與專欄作家葛特曼(EthanGutmann)剛出了一本書,書名是《LosingtheNewChina:AstoryofAmericanCommerce,DesireandBetrayal》。「失去新中國」,也就是說,新中國的正義理想,已徹底被背叛。
作者以《新美國世紀》計劃進入中國,很快融入美國商人的社交圈。外商投資似乎都看準了中國的消費市場,可能賺大錢。但作者從美國駐華大使館商務處聽來的內線消息,如果把外商投入的所有資本(包括創業資本)全部算在一起,盈利的企業不超過百分之五。
既如此,為甚麼外商還有那麼大的熱情來中國投資呢?作者指名道姓地舉出一家家駐華美商公司,如何以美女和豪華招待來溶化從美國總公司派來的主管或代表團,以及如何製造一些不真實的業績。儘管美國有「反海外貪污法」,如果美國公民在海外參與腐敗,是違反美國法律的。但很多美國公司照樣這麼做。他們的理由是,在中國不賄賂就做不成生意。中國實際上已是一個以賄賂作為潤滑劑的社會。沒有貪污,甚麼事都做不成。
許多人認為,在中國的外商投資愈多,對中國未來的政治民主化,愈有幫助。還有一個說法,是隨着互聯網在中國的普及,會給中國帶來進步。也許基於此,美國《時代》雜誌把大陸「超級女聲」的冠軍得主李宇春,奉為亞洲英雄,似乎網民投票就是民主雛形啦。
但葛特曼不這麼認為。事實上在思科、雅虎和昇陽電腦的幫助下,中共當局對大陸電腦網絡進行了嚴密封鎖與監控,製造了世界上絕無僅有的最大集權式監控的網際網絡。
新中國的信念——正義,已失去。新中國,也已失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