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在北京舉行的中共十六屆五中全會,料將在明日公布通過的第十一個五年規劃(下稱「十一五規劃」)綱要建議,敲定中國未來五年經濟發展路向。而為解決未來資源不足的問題,本港親北京報章昨披露,內地官員建議,在未來五年推進國際化資源策略,擴大戰略性資源入口,支持開發境外石油、天然氣等能源,短期重點是和東南亞等周邊國家合作發展中國短缺的銅、鉀、錳等礦產資源。
中國改革開放近三十年,能源需求愈來愈大,煤、電、石油等資源嚴重短缺。全國前年原煤產量雖達十六億六千萬噸,但仍供不應求,許多電廠、鋼廠被迫停產。由於缺電、缺煤,不少地區改為柴油發電,令柴油供應緊張,內地近年的油荒、電荒、煤荒,已成為經濟進一步發展的掣肘因素。
加強與周邊國家合作
本港《文匯報》昨日引述國家有關部門為「十一五規劃」撰寫的研究報告稱,中央將改變能源發展策略,由根據國內資源尋求「自我平衡」,改走國際化路線,在未來五年擴大戰略性資源的進口,推進重要資源進口來源多元化,支持開發境外石油、天然氣、礦產等重要資源,在資源勘採和開發上,重點加強和周邊國家合作。
報道並引述北京權威人士稱,在中國新的資源安全規劃中,開放、互利獲取國外資源將是重點內容。據稱,中國已和全球三十多個能源國家建立穩定的資源夥伴關係,當中包括在境外和能源夥伴共同建立輸華的資源渠道。
報道稱,在能源安全上與中國競爭最激烈的是日本、南韓、印度、美國等能源消耗大國,但專家認為,彼此在競爭中也有合作,建議中國在世界資源體系中建立良性互動機制,不應將關係定性為被動及互相衝擊。對於中日東海能源爭議中,中國也力爭以「擱置爭議、共同開發」的方式解決問題。
俄羅斯哈薩克解油荒
專家認為,在入口天然氣和石油方面,中國應積極利用俄羅斯及哈薩克豐富的油氣資源,深化彼此戰略夥伴關係。隨着中國至哈薩克石油管道今年年底建成,以及俄羅斯跨境石油管道「泰納線」也將先通向中國,將掃除中國能源供應安全的近憂。至於鐵、錳、鉀、銅等內地短缺的礦產,中國則將目光投向東南亞國家(見圖)。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