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類風濕關節炎和強直性脊椎炎是兩種常見的風濕性疾病,估計全港有逾一萬四千名類風濕關節炎患者及二萬名強直性脊椎炎患者。兩種炎症暫時無法根治,但本港近年引入的新一代治療藥物「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Anti-TNFa),不但可以減輕炎症帶來的腫痛,更可將關節侵蝕程度降至接近零,為患者帶來新希望。
降低關節侵蝕程度
類風濕關節炎是一種可引致關節嚴重變形的慢性疾病,發病年齡介乎三十五至五十歲,女性患者比男性患者至少多出一倍。該病的初期病徵包括疲勞、發燒和貧血,隨着病情惡化,關節會變得腫脹、脆弱、痛楚、甚至僵硬,令患者行動不便。
強直性脊椎炎則是一種主要發生在脊柱的風濕性疾病,患者一般在十五至三十五歲發病,男女患者比例為三比一。脊椎炎最常見的早期症狀是持續三個月以上的下背部疼痛和僵硬,睡醒時尤為嚴重,若沒有適當治理,脊椎會逐漸僵硬,導致患者活動不便。
這兩種風濕性疾病一直無法根治,但隨着「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如Enbrel以及Remicade引進香港,患者可以透過藥物注射,改善椎體疼痛、脊椎活動性及日常活動的能力。
此外,研究顯示「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如配合傳統風濕類藥物使用,可把關節侵蝕程度降至接近零,反映病情沒有繼續惡化。不過,新藥非常昂貴,按體重計算藥量後,患者每月需支付二千至一萬元購買藥物。
三十多歲的羅小姐八年前被確診患上強直性脊椎炎,難耐的痛楚更一直嚴重影響她的工作,但一年半前她接受了「抗甲型腫瘤壞死因子」治療後,病情大有改善,現在已不會「一郁就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