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大學政治與公共行政學系副教授胡偉星表示,國際原子能機構(IAEA)和巴拉迪得到諾貝爾和平獎,他不感意外,因兩者都是好好的候選人,被提名了好幾年,在核不擴散方面發揮了突出作用。
不贊同高壓解決核問題
胡偉星說,對於核不擴散問題,美國和歐盟都用外交壓力甚至武力來干涉其他國家,IAEA則是個比較中立的機構,所有國家都可以接受。他指IAEA一直堅守《核不擴散條約》原則,任何國家只要不發展核武和接受檢查,就可和平使用核能,相對於美國和歐盟對伊朗疑心重,認為伊朗不應擁有提煉濃縮鈾等核技術,比較得到中小國家贊同。
胡偉星認為,挪威諾貝爾委員會選了IAEA和巴拉迪,是代表不贊同美國用高壓政策和強權政治解決核問題,「美國或者歐盟可能會不喜歡」。但他指出,大國和IAEA很多時對核問題國家分別扮演紅白臉,最後還是需要回到IAEA的框架內解決。
澳門國際軍事學會會長黃東認為,IAEA在伊拉克核計劃核查上做了大量有成效的工作,已盡量延遲戰爭爆發;巴拉迪則是個有專業技能和獨立判斷分析能力的人,不賣美國帳,在國際社會深得人心,得獎實至名歸。
黃東承認IAEA沒有執行任務的強制權力,最多只能轉介安理會,而且無權監管不簽署或退出《核不擴散條約》的國家,「可以說是廢了大半武功」,但他指IAEA框架的精神是透過和平調查與討論去解決問題。
本報記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