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報訊】來自北京首都圖書館的二百八十幀北京舊照片昨起在港展出,該館副館長韓樸表示,清末民初的北京,天空沒有灰濛濛,街上沒有汽油味。每張發黃的黑白照片背後都是一本書,訴說着老北京的故事,「每張照片都可以說上幾個小時」。他慨歎許多照片都是職員多年來四處在民間搜集得來,許多風貌已不復再,「永定門外的護城河,現在已變成一條溝渠!」 記者:白琳、麥志榮
由康樂及文化事務署香港公共圖書館及北京市首都圖書館合辦的「往日京華──首都圖書館歷史照片珍藏展」,展出的二百多幅照片,是從有九十年歷史的首都圖書館珍藏逾萬張老照片中挑選出來,照片拍攝時間由清末至民國時期,展覽由昨日起至十一月四日,在香港中央圖書館地下展覽館展出,開放時間為上午十時至下午八時,免費入場。
京城正門變「假古董」
展覽的照片共分為五個專題,「春明舊貌」主要展示舊京城早已消失的面貌,主角是北京的城牆、街巷、胡同,如北京城正門的永定門,於五十年代已被拆毀,該址已成為現時的交通樞紐,直至前年才獲官員支持下重建,韓樸形容那只是個「假古董」,城樓只重建了一部份,因行車道路問題,護城河已不復舊貌。
「九門人物」以人物為主,如權傾朝野的慈禧太后,年近古稀的太后一方面抗拒洋人,深宮之中卻又左手持鏡,右手插花地讓西洋的照相機拍下一張全身照片;末代皇帝溥儀與其英語老師莊士敦的合照;京戲名旦梅蘭芳的楊貴妃的造型照;著名文學家老舍與同學及老師的合影等,不少港人由電視電影中熟識的歷史人物,都可以一窺真正面目。
「古都生活」則展現老北京的日常事物,午休的洋車伕、風塵僕僕的「駝隊」、酸梅湯攤、街邊的剃頭匠及棉花店,照片活生生地重現舊日京城老百姓的民間風味。韓樸說:「我小時候都玩過街頭博彩,現在這些攤子全都給趕走了。」
包括「張勛復辟」照片
「燕京風俗」以圖像介紹老北京中隆福寺的大型廟會、廟會上的糖葫蘆、遠道而來的香客、舊式婚禮、除夕祭祖、「賣芝麻秸」及撒紙錢等風俗;「都門雜憶」則以近代歷史事件為主,包括「張勛復辟」鬧劇,及培養了馬連良、譚富英及袁世海等著名京劇演員的「富連成科班」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