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溫新政的最後機會─析中共五中全會

胡溫新政的最後機會─析中共五中全會

林和立

中共五中全會在今天召開。胡溫上台已近三年,基本上沒有滿足海內外對這兩位第四代領導人的期望。在開局的○三年,他們既要抵擋「上海幫」的干擾,也要應付世紀瘟疫禽流感與「沙士」的衝擊;為了鞏固新班子的改革者形象,並贏取知識分子與國外輿論的支援,胡溫炮製了不少看似前衞的措施,例如鼓吹提高施政透明度,搞高官問責制;和推出「以人為本」的「科學發展觀」等。

沙士危機在險象環生下熬過了,去年秋天胡總又成功迫前國家主席江澤民退出軍委。鏟除「內患」後,胡總給人的印象,是除了捍衞共產黨的長治久安,與大量扶持共青團派幹部上位外,對於深層改革既沒興趣也缺乏胸襟與魄力。

政權的分水嶺

今天在北京召開的共產黨中央委員會第五次全會可能是胡溫政權的分水嶺:假如胡溫在經濟與國際環境還可以的時候,趕快推出徹底的體制與政改,第四代領導層就不至於重蹈前朝的覆轍;但如果胡總像老江一樣,在關鍵改革上只會走過場、做做騷,而不是「動真格」,那整個中國現代化前景堪虞。
這次全會的重頭戲是通過第十一個五年規劃,而怎樣保持經濟適當平穩地增長是重中之重。雖然國際輿論還在唱好「世界工廠」所締造的「經濟奇迹」,但明眼人在年中已看到中國經濟已進入調整甚至下滑的周期。就以生意人最關心的利潤來說,無論是合資老闆或私營企業新貴都心知肚明,高回報時代已一去不返。另外佔GDP差不多五成的出口,雖然還以百分之三十左右的速度增長,但美國與歐盟的保護主義將不斷膨脹而對中國的「生命線」構成嚴重威脅。

凸顯改革決心

在宣傳五中與「十一五」的時候,官方傳媒盡量凸顯中央對「制度改革」的決心。例如中共喉舌《瞭望》就透露在「十一五」期間,「體制改革與制度創新」會上一層樓;更引用鄧小平的經典訓示:「制度好可以使壞人無法任意橫行,制度不好可以使好人無法充份做好事,甚至會走向反面。」
在經濟、金融、貿易等領域,胡溫確嘗試過較大刀闊斧的方法,例如在四大國有銀行推行西方管理模式等。但假如制度的優化過程會影響黨的絕對權威、或黨內既得利益集團,改革會馬上裹足不前。
大陸個別行業雖已市場化,但基本上還是沿用日本與南韓早期搞的「官商壟斷制」。好幾個主要行業,例如電力與IT,都被高幹子弟局部操縱。而代表中央部委的數十個大企業集團,則是在「奉旨壟斷」與缺乏監管的情況下牟取暴利。黨政過份干預經濟的惡果之一,是中國競爭力呆滯不前。最近瑞士「世界經濟論壇」公布的全球競爭力排行榜中,中國下滑了三位跌至第四十九名。

不要「恩賜民主」

至於更關鍵的政改又如何?據北京人士透露,為了粉飾領導層的形象,胡總決定搞一些如紀念胡耀邦九十歲冥壽的活動。胡總在五中期間,也會講一些類似「更加傾聽民聲、親近民生、反映民意、集中民智」的官話。「十一五」期間很可能會重提八十年代中期「決策科學化與民主化」的口號。
但不要忘記,所謂傾聽民意或決策民主化的概念都是「從上而下」、像開明的封建貴族廣納賢士、造化社稷式的「恩賜民主」,和二十一世紀的民主潮流南轅北轍。沒有民主,不讓工人搞工會,禁止農民成立農會,甚至打壓維權律師,則大陸那每年七萬四千多的「群眾事件」會愈鬧愈厲害;而胡溫幾年前提出的「以人為本」等口號也會變成中共歷史上又一次「假、大、空」的鬧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