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者譚暉報道】別以為只有到外地旅行才會遇上地震。天文台表示,根據紀錄,過去二十六年在本港境內曾發生六次地震,大多數出現在大嶼山東部離岸海域,米埔也曾發生地震,但全部都屬輕微地震。為提高市民對自然災害的認識及警覺性,天文台首次舉辦「地震及海嘯課程」,結果吸引了逾七百名市民報名。天文台方面表示,估計市民可能因為南亞海嘯而引發對認識自然災害的興趣。
斷裂帶 羅湖伸到屯門
擔任課程講師的天文台署理高級科學主任陳營華表示,本港境內曾發生的六次地震,一次在米埔、五次在大嶼山東部的離岸海域。他解釋,這六次地震的震中,都位於本港其中兩條「斷裂帶」的附近。「斷裂帶」是地殼上的裂痕,所引發的地震不及「地震帶」的強烈。本港有多條斷裂帶,但全部都不活躍。
他說,過去六次地震分別發生在八二、八三及九五年,地震所引起的震動都在「修訂麥加利烈度」五度以下。烈度五度的地震,會令到熟睡的市民驚醒;放在容器的液體激盪,或會有小量溢出容器之外;而放置不穩的細小物件會移動或者翻倒;門窗又會開合及搖擺等。上一次本港發生烈度四至五度的地震是在九五年,震中在大嶼山東部海域。
他解釋,米埔及大嶼山東部鄰近兩條斷裂帶。米埔附近有一條由羅湖伸展到屯門的「五華——深圳斷裂」,大嶼山東部則有一條由珠江口伸展至南丫島的「流浮山——東博寮海峽斷裂」,相信該區的地震與斷裂帶的地殼活動有關。
陳營華指,為讓市民更了解自然災害,以及遇上天災時應如何自保和逃生,天文台在今日首次舉行「地震及海嘯課程」,講解地震及海嘯的常識。課程僅得一百二十個名額,卻吸引了七百零六名市民報名,估計可能因為南亞海嘯引發市民對認識自然災害的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