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陣子《世界經濟論壇》說香港法治不佳、貪污嚴重,結果引得港府官員神經緊張,大舉反擊。
前兩天,《經濟學人》雜誌選「世界最適宜居住的城市」,香港又排名四十一,略嫌墮後。想來有關人等,又要不開心一陣。
其實對於這一類指數和排名,不要太過上心,老土點說,有則改之無則加勉,最要緊的,是自己要知道自己的事情。
香港法治不錯,貪污更不嚴重,這是有目共睹的實況,只要能把現狀維持下去,沒有問題。也不會因為《世界經濟論壇》評論,而產生問題。
至於「最宜居住的城市」之類,更是見仁見智。
所謂「最宜居住城市」,要具備各種條件,其中最重要的,就是人文條件。一個地方天氣環境再好,經濟條件再佳,生活設施再全,如果跟你格格不入,或舉目無親,或生活不慣,那也形同虛設,不宜你居。
就像這一次排名第一的溫哥華,十幾年前一個香港著名的設計師打算移民過去。在此之前,他先去當地視察了一個月,回來之後跟我說:「PK了,PK了,到了溫哥華,想要生活不寂寞,你一定要埋堆,但那裏只有兩個堆,一個是天天唱卡拉OK、戴着鑽石戒指搓麻將的香港虛榮人堆,一個是長年住在那裏發了霉的阿姆堆,這種日子怎麼過!」由此他打消了移民念頭,至今還在香港。
又如這一次排名最低的阿爾及爾和巴布亞新幾內亞的莫爾斯比港,說在那裏生活有「巨大的困難」,但是,你又怎能肯定這兩個城市之內,沒有快樂人呢?
這一類的所謂排名,雖然有一定的生活標準,但這種標準也帶着西方大國沙文主義的色彩,只是一種人看世界的角度而已,僅供參考,若因此將之奉若神明,那只是在跟自己過不去。自己居住的地方,自己最知好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