股神畢菲特在37年前只有1萬元在手,今日已經是全球第2大富翁。然而,一般小投資者卻每每是輸家,為甚麼?其實投資致勝之道,不離紀律、耐性及眼光。
投資失利的原因卻可成千上百,有的投資者會怪責大市走勢不在預計之中,有的甚至會埋怨自己運氣不好、手風不順;但投資損手的真相,往往是自己一手造成。只要能了解常犯的錯誤,便能吸取教訓,避免重蹈覆轍。
一、投資知識不足
「無知」是投資者的頭號敵人。雖然證監會前主席沈聯濤經常勸導投資者「先求知、再投資」,但大多數人都是左耳入、右耳出。據香港大學的調查,逾1/3香港人並沒有理財目標,對自己購買的投資工具不求甚解,甚至胡亂揀選投資產品。
須知道投資市場高手林立,初哥首要做的事就是學習:由認識基本的理財概念開始──到底自己有何理財目標?投資計劃的年期有多久?可承受多大風險?然後再開始了解各種投資工具,如股票及債券的市場運作、計算回報的方法及風險等。
二.誤信消息
即使是畢菲特,至今仍堅持閱讀報章及公司年報的習慣,永遠做足功課、深思熟慮,才下投資決定。但很多人卻自命消息靈通,單憑所聽聞的一些內幕消息,不經考證便貿然下注。
試想想,相關幕後消息要經過多少人,才會傳到你的耳中?若內幕消息是真的,他們又何需讓你分享呢?所以聽消息炒股,早晚都會成為輸家。
三.羊群心理
若沒有經過周詳的思考與分析便下注,只是隨波逐流。由97年的紅籌熱、2000年的科網神話,到近期的澳門概念股的瘋狂可見,市場並不如我們想像般理性。那些只懂追隨大市買賣的投資者,結局不言而喻。
成功的投資者,需要一副冷靜的頭腦,才能在波動的市況中免受他人影響。當大家都一窩蜂地追捧某類股份時,可以抵住誘惑,不盲目高價入貨;到群眾恐慌地拋售時,又能沉着應戰,趁機買入優質資產,自然能做到低買高賣,成為贏家。
四.欠缺耐性
兵家不爭朝夕,投資亦然,因為投資最終的目的是晚年的保障。如果理財目標是在20年後退休,那短期的價格波幅大可以置之不理。畢菲特的致富之道,就是物色優質股票,不理會股價的短期上落而長期持有。其實交易買賣過於頻繁的話,唯一贏家是賺取佣金的經紀。
此外,窩輪、外滙及期貨等投資皆甚凶險,只適合資深及專業的投資者參與,學藝未精的人若期望在這些市場「搵快錢」,恐怕凶多吉少。
MLC萬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