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興市場國家的宏觀經濟表現,似乎正出現結構性的分歧,這主要是由於各國無論在政府施政方面、與中國的相互關係,以及受高油價影響的程度上,都存在着顯著的不同。這幾方面的不同,料將在未來1年時間,逐漸反映在各國經濟及股市表現之上,其間新興市場資產價格的波動程度,亦會因此而有所提升。
雖然整體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前景依然向好,並可繼續支持其股市及債市的出色表現,但筆者認為,該等市場彼此之間正逐漸呈現結構性的分歧。例如在新興亞洲市場之內,石油輸入國現時正同時面對着來自高油價及需要與中國競爭的兩大挑戰;至於石油及商品輸出國,則正受惠於龐大的環球需求。這些分歧料將導致各國經濟表現榮辱互見,並提高整體新興市場的投資風險,投資者需小心衡量此等因素。
原油價格在過去4個月每桶上升了接近15美元,意味着其間全球售油的總收入也同步上升了約4500億美元,當中有大約6成的生產來自新興市場國家。由於預料油價會持續高企,因此我們已經把今明兩年石油輸入國的經濟增長、流動帳目及政府財政帳目盈餘預測調低,也同時把石油輸出國的相關預測數字調高。
高油價打擊面不同
由於是次油價上升,很大程度上是受環球經濟需求上升所推動,故全球經濟增長與高油價兩者對新興市場分別造成的正、負面影響,也因此而有所抵銷。
此外,一些新興市場國家正嘗試透過價格管制或政府補貼來減輕高油價所造成的震盪,惟油價若持續高企,長遠而言,對此等國家的流動帳目及財政帳目也會構成壓力。短期內除了印尼之外,其他新興市場國家在這方面所要承受的壓力尚未算很大。
除了油價之外,若仔細察看其他商品價格走勢,可發現農產品價格於過去5個月正處於跌勢,相反,金屬及燃料價格期間則處於升勢。這些因素對各新興市場國家的經濟表現,明顯也構成了不同的影響。
中國因素影響重大
另一個造成各新興市場經濟出現分歧的主要原因,繫於各國與中國之間的經貿往來上,存在着不同程度的依賴。
中國龐大的投資及基建開支,持續對各項天然資源有龐大需求,此趨勢對拉美國家尤為有利。中國經濟崛起,同時也令亞洲區內好些國家在製造業,尤其是電子業方面,受着嚴峻的競爭壓力(見圖)。
年初以來,中國科技產品出口的增幅超過3成,其間其餘亞洲整體的同類出口則呈現收縮。隨着泰國、台灣及印尼的通脹似乎有升溫趨勢,各國政府欲嘗試透過利率政策而非貨幣政策來遏抑物價上升,此舉正是不欲進一步削弱本身的出口競爭力。
最後一個引發經濟分歧的原因,是各國政府的施政方針有所不同。在高油價、美息上升,及環球貿易略為減慢的大前提下,政府在施政上如何回應,將直接造成各國經濟的表現分歧。例如浪費公帑、財赤失控,或僵化的金融政策,都可對本土經濟構成沉重的打擊。在這幾方面,印尼及羅馬尼亞等市場正潛伏着不利的風險因素;相反,巴西及墨西哥剛展開減息行動,可望把其高於正常的實質利率,逐步調低至合理水平。
過去1年,新興股票市場表現甚為突出,其中拉美、東歐及亞太股票基金分別錄得近80%、70%及35%的驚人升幅。現時組合內持有過多新興股票比重的投資者,可考慮分段減持套利,或可把部份轉為持有環球高增長型行業股份例如科技股。
組合內持有新興股票比重適中的投資者,可選擇長線持有。至於正考慮入市的,則應該盡量避免集中單一地區或國家,宜先向理財顧問了解有關的潛在風險及回報。
潘國光
投資策略及研究部主管
Citibank環球個人銀行服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