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也奇怪,油價居高不下,利率上升周期未止、兩大颶風吹襲,美國經濟仍然顯得絲毫無損。周一發表的9月份ISM製造業指數,出人意表地由8月的53.6升上59.4;前日商務部公布的8月份工廠定單又錄得上升2.5%,雖說這是颶風來襲之前的數據,然只要看ISM製造業數字,幾可預測9月之工廠定單不會令人失望者。
颶風「卡特里娜」吹至9月份消費信心狂跌至25年來最低,但截至9月16日的兩個星期,撇除燃油及汽車銷售之零售銷售額卻比去年同期上升6.6%,是否異數?如果昨日(執筆時仍未知結果)的9月ISM服務業(佔GDP約67%)指數超越「彭博」訪問60多位分析員預測中位數之60,雖然仍低於8月的65,但足以反映美國經濟動力依然甚為強勁,美林剛發表的調查報告指,全球經濟在美國的帶動下,勁勢可望持續至明年中,不無道理。
美經濟仍有風險
然而美經濟未來並非沒有風險者,假若油價仍企在63美元1桶或以上,聯儲局進一步加息,其衍生的影響卻不容忽視,快將出爐的美國第3季企業業績,或能看到點端倪。再瞧瞧8月份美國個人收入下跌0.1%是7個月以來首次;曼哈頓區住宅價格上季滑落超過一成,跌幅是16年來最大,是否意味樓市已見頂並持續回落?苟如是,在利息負擔增加、按揭活動減少的情況下,未來消費開支又是否逐漸萎縮?假若美滙近期強勢僅屬調整而非轉勢,那麼對全球經濟又應否抱過份樂觀態度?
日本經濟仍待改善,歐洲疲莫能興,亞洲還依賴出口為主、內需增長緩慢,壓力始終集中在美國,如此不平衡,又看頂得幾耐?!
王冠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