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幣升值2%周小川提理據

人民幣升值2%周小川提理據

【本報訊】中國人民銀行行長周小川首次披露,人民幣在今年7月升值2%的理據,根據過去5年中國每年平均貿易順差在200億美元,約佔國民生產總值(GDP)2%,故滙率2%的調整,可達到預定的政策目標。

5年來順差佔總產值2%

周小川接受最新一期《財經》雜誌訪問時表示,對大國經濟而言,內需對貿易平衡的影響,往往遠大於滙率。對於以貿易順差來制訂滙率,在05年出現新變化。
他表示,到目前為止,今年中國貿易順差已超過600億美元,預計全年順差將明顯超過去年。因此,如何看待人民幣滙率水平的合理和均衡與否,成為一個需要及早解決的問題。
他說,一個國家貿易順差的調整主要依靠:一是名義滙率相對工資水平的變化;二是結構調整政策,內需對貿易平衡的影響遠大於滙率。日本、美國也是如此。
GDP三大內容中,今年上半年投資(增長25%)、消費(較有代表性的零售總額增長13%)、淨出口(今年上半年順差397億美元)。
相比之下,構成GDP的三大內容中,總消費增長速度最弱,而且佔GDP比重連年下降。
隨着投資增長逐步、適度壓縮,中國經濟增長關鍵,要看消費需求是否能夠及時補上消減下來的需求缺口。
鼓勵消費的結構政策,應當成為下一步促進內需政策中的關鍵問題之一,也成為調整貿易順差的關鍵問題之一。消費需求分為物質消費和服務消費兩類。中國多年來比較重視物質生產,最終消費中服務支出(尤其是文化、體育、娛樂、旅遊等)的比重明顯偏低。

服務消費比重偏低

他指出,中國出現過三條歧路:一是公餘休假消費吸引力不足。世界上的大中城市無不設法繁榮城市的晚間現場活動,力爭讓市民和遊客走出家門;二是過多的「出境遊」,導致對國內服務消費的「擠出」,日本當年就有這個現象;三是「明星」多是別國的。中國除了體育明星佔優勢,影視娛樂等明星多是港台或韓國;錢讓別人賺去不少,自己的需求拉動靠外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