做生意各人有一套方法,「語言家」幾位股東最先看中利用條碼來幫助小童學習的「光筆閱讀機」及其技術,認為能迎合本地教育市場,因而申請成為該產品的香港代理,雖然產品及技術「獨沽一味」,但銷售渠道多元化,配合打游擊方式經銷,實行先拓市場,累積一批客之後才開設門市,以建立更穩建的基礎。
語言家的業務中心來自光筆閱讀機及其技術,這部機由台灣人發明,於內地一家台資工廠生產,其技術是將附有光碟的書本內容分拆成句子或段落,並製成條碼貼紙,將之貼在書本上相應的句子旁邊,用光筆掃過,主機便會讀出句子。
條碼可貼在英語課本、故事書或兒歌之上,甚至可以貼在實物上,例如把Apple的發音條碼貼紙貼在玩具蘋果上,小朋友便可活生生地學習英語;英語以外,普通話甚至其他外語也可,令單一的產品及技術變化出廣泛的應用和生意眼,但家長必須提供光碟,或是選擇由語言家製作的讀物。
最宜學習語言
語言家股東之一香志剛表示,單一產品未盡全面,因此他們與兩間出版商合作,由對方供應圖書,語言家加印條碼,製成套裝出售,每套3000至7000多元。在推銷產品的同時亦配合服務,教授家長如何利用該產品幫助小朋友學習,希望能跟家長建立密切關係。
他表示:「4位股東當中有從事教育及出版的,各人在業務上都能發揮專長。例如率先跟教科書出版商朗文合作,在英文及普通話的教師用書上加入條碼,作為輔助教學工具。」
語言家另一名股東張敬深坦言,跟商業機構合作目的在推廣知名度,這方面的生意佔營業額僅一成,零售業務才是主幹,目標客是家長。
不過,為免承擔昂貴租金,他們未有設零售店,只是每當商場舉行展銷會時租用展銷攤位,尤其參與圖書展銷會,藉滙聚成群效應吸納客源。
每次消費數千
2002年成立至今,語言家舉行過展銷的商場分別位於沙田、東涌、青衣、德褔、將軍澳及荃灣等。張敬深指出,老牌屋邨的商場如愛民邨或觀塘區的商場,人流多但消費力弱,多不超過4000元,條碼多用於製作教科書以應付日常功課如默書;新型屋苑的商場,消費力則由5000元起,顧客較疏爽,亦較着重課外及幼兒讀物。
香志剛坦言,最初做展銷時雄心壯志,現實是家長反應不如想像,「很多家長都表現得很有興趣,但由他們初接觸到買下,中間過程很長,他們會到展攤了解多次後才買,曾有顧客在接觸我們年半後才幫襯。」
儲夠客才開舖
他相信沒有固定店舖是問題所在,「家長最初未必覺得有即時需要,加上展銷期只得3至7日,到家長想買時展銷會已過,令我們未能把握顧客的購物時機,當他們下次再遇到我們時,熱情已冷卻,大家像捉迷藏。」
經過3年累積顧客,現時他們正物色地鐵沿線的地舖,計劃開設首間門市,為新舊客找個落腳點。張敬深表示,做教育事業不能急,必須花長時間投資,一旦打入市場,生意額可以持續增長,但增長是穩步的。
記者:葉敏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