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股權分置問題,可否用傳統財務方法解決?答案是按現在國內的股市情況,未必能用上。例如公司要發新股集資,較常見的方法是供股或批股。供股的方式就是讓股東可按現時持股比例去認購新股,這樣股東所佔公司權益的比例就不會沖淡;但壞處是一些缺乏現金流的股東可能要先沽掉股票套現,再拿現金去認購新股,結果令股價有下跌壓力。
要把非流通股變成流通股,利用供股的方式又是否可行?
供股的結果,上市公司本身並沒有新的資金流入,只是政府(非流通股的原擁有人)獲得現金,這樣上市公司本身的得益很少。而且因為流通股份數目增多的關係,對公司股價會有一定壓力,所以內地並沒有採取供股作為股權分置的方法。
批股形式又可不可行?公司把股份授予獨立的投資者,例如基金,這樣便沒有供股的負面效應,而公司又可達到集資的目的。
如果把非流通股以批股形式批出,售予基金公司而變成流通股,原則上是可行的,問題是,國內有沒有足夠的基金公司(市場深度)去吸納股份。把非流通股化成流通股,只是A股的轉換,而A股只限於國內居民及QFII(認可境外機構性投資者)買賣。以現時國內的基金數量及規模,仍然沒有把握把可售的非流通股份全數吸納。因此,這個方法仍不可行。
麥萃才
浸會大學財務及決策系副教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