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來自有方:追逐「概念」難以分散風險

財來自有方:追逐「概念」難以分散風險

要數上周的市場熱點,莫過於政府的賣地結果。港府於上周二進行本會計年度的首次土地拍賣,現場氣氛熱烈,三幅土地均以高出底價50-70%的價格成交,為庫房增加逾百億元進帳。其中兩幅地皮由信和置業(083)高價投得,不禁令人想起8年多前信置夥拍黃氏家族以118億元投得小西灣藍灣半島地皮,成為香港自開埠以來最貴重的單一地價,但半年後「地產投資有升冇跌」的神話便戳破。是次信置投地會否再次成為「摸頂之作」?留待時間去證明吧!

筆者關注的,反而是投資者對賣地結果所作出的反應。據聞在賣地佳績推動下,同區樓盤叫價立即調升了逾1成,不少準買家更表示會加快入市步伐。筆者的友人亦正開始考慮多買一個單位,再次成為「供樓一族」。當然,相比起97年的市況,投資者尚算冷靜,但筆者仍要提醒一句,入市前要衡量自己的承擔能力。
今天要談論的,就是投資者「天真的分散風險」(NaiveDiversification)問題。根據研究,投資者的資產配置往往受眼前的投資選擇所影響。

科網泡沫教訓大
以1991-97年間香港的炒樓潮為例,當時投資者的資產大多投放於物業市場,每個月逾5成的薪金都用作供樓,期望樓價升值。事實上也有不少人因此而致富,可惜,當樓市泡沫一爆破,17萬港民便淪為「負資產」,好不容易捱到今天才鬆綁。
在股票市場,投資者很多時會受當炒的「概念」影響,買到一手都是「概念股」。買對了,回報當然可觀;但買錯了便血本無歸。還記得2000年的科網股泡沫嗎?當時大家炒的,都是一個「高科技」概念,即使公司剛成立不久,而且並無任何盈利回報,都可以成為投資者的追捧對象。
印象最深刻的,是散戶爭相排隊入紙買TOM.COM,令該股錄得900倍的超額認購,凍結資金千億元,而股價於上市首日便被炒至高於招股價4倍以上。可惜,其後泡沫爆破,大部份科網公司的市值突然不見了八、九成。把半邊身家下注於科網股的投資者,難免損失慘重。
遠的不說,單單是近一兩年,「人民幣升值」概念炒完可以再翻炒,「澳門豪賭股」概念亦令人如癡如醉,一眾沾手澳門賭業的股份通通被炒上;還有,「迪士尼」概念亦令一眾零售股股價屢創佳績。無疑,這些概念都有其基本因素支持,但投資者又有否想過,這些利好因素對上市公司的影響實際上有多大?哪些上市公司才是真正的受惠者?利好因素又是否已經充份反映?

系統風險須規避

概念的炒作可以是很短暫的,還記得上月迪士尼開幕後,一眾零售股的收場嗎?問題在於,「概念」和「投資熱點」很多時會吸引了投資者的注意力,令他們把大部份資金投放於多隻概念股身上,並以為買入多隻股票便可分散風險,誰不知結果是……
基金投資亦是如是。近年新興市場表現甚佳,被稱為金磚四國(BRIC)的巴西、俄羅斯、印度及中國,深獲投資者垂青。近日筆者友人來電,自言已聽足指示把資金分散投資,但實情是,他把資金通通購入不同基金公司所推出的新興市場基金。當然,不同基金經理採用的投資策略有別,基金之間表現也有分別,但該些基金面對的,卻是同樣的系統性風險。系統性風險包括由整體政治、經濟及社會等環境因素所造成的風險,使整個市場無可避免地同受影響。
儘管這些國家的經濟有不少利好因素支持,包括受惠於全球對能源及天然資源需求上升、巨大的內需市場,環球外判工序的趨勢,加上目前新興市場的市盈率仍然吸引,相形下確實較已發展市場更具投資潛力。

資產配置要做好
然而,該些市場的潛在風險也不低。以俄羅斯市場為例,當地經濟與能源走勢息息相關,能源股佔去當地股市市值近一半,近年油價飆升,自然對當地股市有利。但投資者又有否想過,油價一旦回落,俄羅斯市場的下跌風險有多大?
新興市場的成長曲線並不一定是直線向上的,很大機會是在上下波動中反覆向上。當然,概念聽起來是很動聽的,但投資者一定要先了解自己投資的是甚麼,再分析其風險及回報的關係,切勿把注碼孤注一擲。
筆者一直強調要做好「資產配置」,不要把所有的投資放在同一個籃子內,在減低風險的同時,亦可把投資回報放大。
莫健歡 常務董事
凱萬資產管理(亞洲)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