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幽門螺旋菌致胃潰瘍奪諾貝爾獎<br>澳洲雙雄贏醫學獎

證幽門螺旋菌致胃潰瘍奪諾貝爾獎
澳洲雙雄贏醫學獎

不囿於成見,用慎密觀察和推理發掘真相,正是科學家本色。澳洲兩名科學家沃倫(J.RobinWarren)和馬歇爾(BarryJ.Marshall)就憑着這股科學求真精神,發現和證明了胃黏膜層的幽門螺旋菌(Helicobacterpylori)而非生活壓力,才是慢性胃炎和消化性潰瘍的最大元兇,令全球數以億計患者得以對症下藥治癒,所以贏得本年度諾貝爾醫學獎。

瑞典卡羅林斯卡醫學院周一宣布,本年度醫學獎得主是沃倫和馬歇爾。兩人將分享約一千萬港元獎金,是第五和第六個獲醫學獎的澳洲人。沃倫現年六十八歲,是珀斯皇家醫院的病理學家。五十四歲的馬歇爾亦曾在該醫院工作,現在內德蘭茲的伊利沙伯二世醫學中心做研究。

全世界一半人感染此菌

幽門螺旋菌是人類最古老、也是最親密的同伴之一,全世界有一半人感染了幽門螺旋菌,發展中國家更差不多所有人都有,其中一成到一成半患上消化性潰瘍,即胃或十二指腸潰瘍,甚至出血穿洞。
然而,科學家先後經歷了一個多世紀,才揭開它們的真面目。早在一八七五年,德國解剖學家就發現人類的胃黏膜住着一種螺旋菌,但因為無法培植出純系菌株,這發現一直備受忽視。
沃、馬二人重新發現了這種被遺忘的細菌。沃倫對病人活組織切片化驗時,發現一半病人胃下部(胃竇)有一種彎彎的細菌,而細菌所在黏膜都有發炎迹象。馬歇爾跟進發現,經過多次嘗試,終於成功培植出純系幽門螺旋菌菌株。兩人又發現,幾乎所有患慢性胃炎、胃潰瘍和十二指腸潰瘍的人都有這種細菌,認為這種細菌是發炎潰瘍成因。

醫學界誤以為壓力致病

評審團指出,兩人一九八二年作出這重大發現時,醫學界都以為消化性潰瘍是由壓力和生活習慣引起,雖然可透過抑制胃酸分泌改善潰瘍問題,但真正病因未除,隨時會再復發,「多得沃倫和馬歇爾的先驅發現,消化性潰瘍不再是一種經常令人無法活動的慢性病,而是可藉抗生素和抑制胃酸藥物,在短時間內治癒。」
深入研究幽門螺旋菌大門,就此被二人打開。醫學界其後發現,幽門螺旋菌的變種千變萬化,在不同基因的人體內,會有很多不同結果,部份人胃中央部位(胃體)受感染,繼而發展成胃癌。
評審團又指出,受到兩人啟發,醫學界積極找尋導致其他慢性發炎病症的微生物,如克隆氏病、結腸潰瘍、類風濕性關節炎和動脈硬化,並對慢性感染、發炎和癌症的關係,有更深入的了解。
美聯社/諾貝爾獎網站

今天公布的諾貝爾獎項:物理學獎
獎金:約1,000萬港元

世界上不少人都是幽門螺旋菌帶菌者,都有可能因此患上胃潰瘍。 美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