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更需要順暢的中美關係

北京更需要順暢的中美關係

薛理泰 史丹福大學國際安全和合作中心研究員

北京領導層向來極為重視中美關係,不敢稍微掉以輕心,這一心態不自今日始。根據近年面世的中國高級官員的回憶錄以及追憶政壇秘辛的文章透露的內容,中共第一代、第二代領導核心對於推動中美關係的重大意義,曾經給予極高的評價,從毛澤東戲劇性地開拓了中美關係伊始,到鄧小平推動中、美正式建交為止,中共領導層從大戰略的層次着眼,在某些關鍵性的階段,採取了若干非常措施,終於成功地使中美關係「更上一層樓」。

這些措施,在常人眼中,似乎是匪夷所思的;可是在戰略層次上,卻不能以常理度之,這些措施既是必要的,也是有效的。下面是兩個典型的例子。
一九六九年三月,中、蘇在珍寶島發生了激烈的武裝衝突。之後,毛澤東對在身邊奉侍的護士長吳旭君說,現在中、蘇變成死敵,美國應該高興了。美國原來是準備打兩場半戰爭的,現在只需要準備打一場戰爭了。又說,我給了美國一個題目,讓美國寫一篇好文章。

對蘇衝突 打給美看

換言之,在毛澤東心目中,這場激烈的中、蘇邊境衝突,實際上是打給美國看的,是為日後中美改善雙邊關係預先做鋪墊的。果然,毛的預言一語中的。其後,中美關係大致上按照毛設想的方向演變。後來基辛格回憶,當初尼克遜和他並沒有理解毛氏通過各種渠道傳輸的微妙信息的真實涵義。
上世紀七十年代末,中國同越南頻頻發生邊界衝突。一九七九年二月,鄧小平作出決定,中國向越南發動攻擊。中國軍隊瞬即大舉攻入越南境內。對於這項軍事行動,自然北京有種種藉口。
然而,據中國官員追憶,當時在鄧小平心目中,真正的理由只有兩條:其一,是在調動兵力的臨戰狀態中,加速集中軍權、政權在其手中,以利於日後同以華國鋒為首的「凡是派」攤牌時增加手中的政治資本;其二,從中國的長期前途着眼,要實行改革開放,必須取得美國諒解,打了越南,既煞蘇聯威風,又替美國出氣。中越戰後,中美關係突飛猛進,一度呈現朝着準盟友的方向發展的趨勢。
中國過去二十多年以來的發展過程證明了毛澤東、鄧小平對於中美關係的重要意義的評估的正確性。一言以蔽之,沒有順暢的中美關係,對中國而言,就沒有和平的國際環境,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以及國際地位的提高,根本就無從談起。
近年大陸群體抗爭浪潮此伏彼起,政治暗潮在地表之下激盪湧動,內亂似乎正在醞釀階段。在可以預期的將來,就緊迫性和危害性而言,內亂超過了外患。「季孫之憂,不在顓臾,而在蕭牆之內也。」基此,順暢的中美關係,對於延續中共一黨執政的局面是至關重要的。

維持穩定 延續執政

這層道理說穿了,是顯而易見的。對於北京領導層說來,延續中共一黨執政的局面,意義壓倒一切;要延續中共一黨執政的局面,就必須維持國內政治的穩定性;要維持國內政治的穩定性,就必須確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要確保可持續發展的經濟,就必須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要有一個和平的國際環境,就必須維持過得去的中美關係。反過來也是如此。
由此可見,相對於華盛頓,北京領導層尤其需要維持順暢的中美關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