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話和進食是生活必然的部份,但有些人卻因先天或後天的疾病,出現說話及吞嚥障礙,要由言語治療師指導重新學習說話和進食。
瑪麗醫院言語治療師黃潔是第一代在本地畢業的言語治療師,十二年工作經驗中,她感到不少人均不明白言語治療工作,除了教人學講說話外,其實還有很多,如教病人進食。
其實,單是教人說話,範圍也不少,如大腦麻痹的孩子不懂發音,職業引致聲沙人士要學習如何發音不傷聲帶,還要教導失聰孩子學習說話。此外,中風病人、舌癌、鼻咽癌及頭頸癌的病人也有可能影響說話及進食能力。
花兩年向病人解釋
黃潔認為,為中風或癌症病人治療特別有義意,因為部份病人可以透過訓練回復進食功能,「有啲病人治療之後可以食番嘢,真係好為病人高興。」一名五十多歲中風病人,經過密集式鍛煉後,可以趕及在農曆新年回家吃團年飯。「中國人特別鍾意食飯,大時大節一家人就一齊食飯,如果食唔到嘢,病人真係好難受。」
但也有部份患者,即使經過治療也無法恢復進食,始終要用喉管進食,無奈病人或要一段時間接受這個事實,「你同佢哋講,以後都食唔到嘢,好多病人都會喊,接受唔到要用喉管餵食。」曾有一名患有鼻咽癌及頭頸肌肉委縮的病人,醫生已無法改善其進食功能,但病人接受不來,堅持要回家,「每一次返屋企,一食就吞錯格,搞到成日肺炎。」最終她花了兩年時間向病人解釋,病人才願意開胃喉。
在十二年間,她認為癱瘓多年的阿斌個案較為特別,因為他多年不能自己呼吸和說話,要重新學習較為困難,「最初兩個月一點聲音都無,單學呼吸都足足練咗兩個月。」但有志者事竟成,阿斌現時已可說話,由最初只能說單字,至今可以接受傳媒訪問,她還教阿斌怎樣「控制把聲可以靚啲,重鼓勵佢講啲問候語」。
記者:梁洵瑜
逢周一刊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