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加州理工學院行星科學教授布朗七月宣布在太陽系外圍發現「第十顆行星」,引起天文學界爭論不休。最近他又聲稱在這顆暫時命名為「齊娜」(Xena)的行星上發現有一個衞星在運行,有助科學家判斷這顆行星的質量,了解衞星的形成,以及加深對太陽系歷史的認識。
布朗領導的天文學小組上月十日在夏威夷凱克天文台利用先進天文望遠鏡和儀器觀察「齊娜」時,發現附近有一個較「齊娜」暗淡六十倍的星體在周圍運行,這物體的位置並非固定,他們推斷那是一顆衞星,暫時以「加布麗埃勒」(Gabrielle)稱呼這顆「月亮」。
「可精確計算行星質量」
研究員估計「加布麗埃勒」直徑有三百五十公里,比「齊娜」小約八倍,相信是「齊娜」跟太陽系柯伊伯帶的星體相撞而形成,跟地球的月亮形成情況差不多。布朗表示,發現「加布麗埃勒」對天文學很重要,他說:「找到衞星,可決定衞星跟行星的距離,以及它環繞行星運行要多久,讓我們從中精確計算出行星質量。」
布朗計劃向《天文物理期刊》提交文件,詳述這個發現,十一月會透過哈勃太空望遠鏡進一步觀察「加布麗埃勒」,希望研究這個衞星的結構。「加布麗埃勒」和「齊娜」距離太陽一百六十億公里,比現時最遠行星冥王星與太陽距離多約三倍。
布朗七月在通常只有小天體的太陽系柯伊伯帶發現了一顆比冥王星還大、圍繞太陽旋轉的行星。他堅持這顆行星是太陽系第十大行星,因為它比冥王星大,並提請國際天文學聯合會批准和確認。
美聯社/新華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