經濟短論:地產政治新規則 - 李兆富

經濟短論:地產政治新規則 - 李兆富

施政報告未出,地產商已虎視眈眈西九龍這塊肥豬肉。
香港地小人多的假象早已深入民心。論人口密度,香港跟首爾、台北和澳門不相伯仲。加上多年來移山填海造地,香港的土地雖然有限,但供應絕對足夠。只不過在九十年代,聯繫滙率令港元大幅折讓,港元為本的資產變相偏離市場價值,《中英聯合聲明》亦規定了批地的數量,樓價因而不斷暴漲。
回歸前樓價長期只升不跌,令所有人都以為高地價、高樓價是自然現象;但當董建華履行競爭承諾,以「八萬五」對付高樓價後,港人才明白到,政府的威力可以創造神話,亦可以令夢境幻滅。
經濟不景,政府願意以暫停賣地來托市。雖然,就算政府當時如繼續賣地,也一定會賣不到好價錢,暫停賣地是可以理解的。政府面對龐大財政壓力,知道最終仍要靠賣地幫補家計。權宜之計是勾地,由政府決定賣那塊地底價多少,甚麼時候拍賣則由地產商「話事」。
彈性大了,本來應該可以使土地供應更加跟上市場的需求,但勾地卻加劇了大小地產商的利益衝突。因為大地產商除了可以買地建樓,更可以靠換地、改變土地用途以及跟鐵路公司合作等,來繼續擴張版圖。土地供應的遊戲規則改變了,變成了大地產商主導市場。中小型地產商的生存空間變得狹窄,人們經常聽到由此產生出來是是非非。
地產商的恩怨又豈是我們小市民理會得來的?土地是政府收入的主要來源,不少小市民靠積蓄投資地產。政府最大的責任,是確保土地供應,不會受政治和既得利益的影響。
西九龍既然是地產項目,便要以市場的方法去處理。為了建造地標天幕,不顧社會效益,造就既得利益,就會破壞市場秩序。所以西九龍應該永遠落馬,免得明年「世界經濟論壇」再將香港評級降低,眾港官又要慌忙解畫。
周一至周六刊出